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依据
潮汐水位参数 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
5.1.1 潮汐水位参数划分法
半日潮类型 a) 高潮区:最高高潮线至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小潮高潮线至小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小潮低潮线至最低低潮线之间的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日潮类型 a) 高潮区:回归潮高潮线至分点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分点潮高潮线至分点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分点潮低潮线至回归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5.5 资料整理
5.5.1 野外采集记录表
a) 野外记录专人负责
绘制站位分布图;
记录环境基本特征
生物分布、生物异常等现象;
负责填写标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用录像机或照相机拍录出现的生物异常; c) 应用铅笔(或碳素墨水)填记。 5.5.2 种类名录
按分类系统:中文名和拉丁名、采集时间、地点、断面、 站号及分布潮区。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b) 初步鉴定,以种为单位分装,加入固定液。 c) 按分类系统依次排列、编号,写好标签分投本瓶中; d) 按新编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称重、计算 a)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 b) 称重时,吸干体表水份。 c) 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等。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 d)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并注明湿重、干重; e) 依据取样面积,换算(ind/m2)和 (g/m2)。
外侧沿岸和岛屿 生物种类的分布超过高潮区时,应测量生物带的
高度,并进行样品的采集。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2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5.2.1 技术要求 A 地点、断面选择 a) 地点和断面,根据调查目的而定,选择均匀、无人为扰动。 b) 不同生境的潮间带断面
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
岩石岸每个站2个定量样方 泥滩、泥沙滩不少于4个定量样方 沙滩不少于8个样方。 断面位置:走向应与海岸垂直。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沉积物取样 与生物定量取样同步, 表、底层沉积类型有明显差异时,分层取样 样品编号与生物样品编号一致。
5.3.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1 生物样品的淘洗 A 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法 B 过筛器淘洗法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a) 固定装置,连结装置和抽水机; b) 调节分流器水压使涡流适中, c) 约经10min涡动,轻、柔软的生物截留于套筛上。 d) 排出余渣(网筛孔径2mm); e) 将余渣中生物挑拣干净。
专项调查: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采样面积 硬相:用25cm×25cm。取2个样方; 软相:用25cm×25cm×30cm,取4~8个样方。 并进行定性取样观察。
5.2.2 调查要素 不同生境的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 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5.3 种类分析记录表 以站点为单位将每个种类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汇总
5.5.4 种类分布表 以种为单位,将其在各断面、各站位、各不同季节的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汇总登记于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5.5 主要种和优势种垂直分布表 将有代表性的、数量较大的种类的栖息密度和生物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潮间带生物 生活在潮间带底表的植物和底表与底内的动物。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 地带。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
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 所影响的范围。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①海岸。平均高潮 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 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 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参考厦门港潮汐资料,将潮间带划分为 高、中、低三个潮区。
2 、结果
2.1 种类组成与分布 岩相潮间带生物已鉴定有276种, 种数以藻类占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
隐蔽断面: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 半隐蔽断面:软体动物、多毛类、藻类。 开敞断面:藻类、软体动物、多毛类。
c) 生物栖息密度很低,可采用大面积计数。 d) 每站定量取样时,采定性样品、分装。 e) 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水质和沉积物样品采集
a 水样采集 断面调查同时:高平潮和低平潮时各采一次水样。
河口区增加一次。 岩沼和滩涂水洼采样。 取样站穴内积水 底质间隙水采样分析。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3 采样 5.3.1 采样设备 1 采样器和定量框
泥、沙等底质: 25cm×25cm×30cm。 包括框架和挡板 配套工具是平头铁锨。
岩岸:25cm×25cm的定量框。 计算覆盖面积 配套工具:小铁铲、刮刀和捞网。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漩涡分选装置和过筛器 a) 漩涡分选装置 用于生物样品淘洗,配备抽水机; b) 过筛器 不宜漩涡分选,用过筛器。网目1.0mm。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1 生物收集器 2 筒体 3 分流器 4 漩涡发生器 5 支架 6 余渣收集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a) 标本经洗净,按类别或大小及个体软硬分装. b) 未处理的余渣,装瓶,回实验室挑拣; c) 按站或样方装瓶后,将标签分别投入各瓶中;
5.3.2 样品采集 1 生物样品采集 a) 滩涂取样用定量框,每站4个8个。 观察表面生物及数量 视底质分层情况确定分层取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岩石岸:用定量框,每站取1个或2个。 可采用10cm×10cm的定量框。 先计数易碎生物, 优势种的覆盖面积。 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优势种:按数量和出现频率,珊瑚藻、无柄珊瑚藻、羊栖菜 鼠尾藻等
经济种:初步估计有经济种53种。 主要有:红毛菜、细毛石花 菜、小石花菜、鸡毛菜 等
种类分布 水平分布:
开敞断面(153种)>半隐蔽断面(135种)>隐蔽断面(88-98种)。 垂直分布,
隐蔽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半隐蔽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开敞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生物量 :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 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占第一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二者在数量上构成岩相潮间带生物的主要类群。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数量分布 生物量为 半隐蔽断面>隐蔽断面>开敞断面; 栖息密度则为 开敞断面>半隐蔽断面>隐蔽断面。
数量的垂直分布 生物量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栖息密度同样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量按潮区、站位汇总于表。
5.5.6 主要类群统计表 将种类名录,以断面或取样站为统计单位,计算各生
物类群的种数和比率,填入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实例分析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1、站位设置 岩相潮间带生物调查共设4条断面, 隐蔽断面2条(XR4, XR7B ), 半隐蔽断面1条(XR7A) 开敞断面1条(XR5)。 每断面布设7个站位:高潮区2个;中潮区3个;低潮区2个
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 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 带即是海岸带。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大约 长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约14000公里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1 潮间带的划分
海区 断面
站位
样方 潮区
底质
取样时间______________
种名 _____________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加固定液。余渣染色剂固定液; e) 易收缩或自切的种类,麻醉后再行固定。
5.4 样品分析(室内) 5.4.1 标本整理
核对 a) 按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中部 海区
北部 海区
南部海区
海洋生 取样站布设 高潮区 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滩面较短:高潮区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
C 调查时间 a) 大潮期间进行。或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区取样,
小潮期间高、中潮区的取样; b) 基础调查:通常按季度月调查。
混合潮类型 a) 高潮区:高高潮线至低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低高潮线至高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高低潮线至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1.2 生物垂直分布带划分法 生物群落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划分 通常岩石岸大体分为: 滨螺带;藤壶——牡蛎带;藻类带。 根据群落优势种命名。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3数量季节变化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 生物量为夏季(1 605. 31g/m2 )>冬季(1 124. 87g/m2 ); 栖息密度同样为夏季(3 097个/m2 )>冬季(2 618个/m2)。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4.2 标本鉴定 a) 优势种和主要类群鉴定到种,疑难者暂以SP1、SP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