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物诗鉴赏方法(实用)

咏物诗鉴赏方法(实用)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三)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
1、分析意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之策,被拒不纳。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脱俗。表达自己表达
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
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1、事物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 在百花凋谢后,菊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盛开,香透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壮志,不甘为人下
咏物诗鉴赏
小试身手,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 象:鸟声婉转,鸟儿在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对束 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
命 意象(物象)是什么。 题 2、分析意象(物象)或抒 形 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式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
巧。 4、分析诗歌的所蕴涵的思 想情感或主旨。
注解等。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物的 特点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 情与 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 志 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
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 艺术
规则的攀络状态。 手法
“新茎犹枯”还很柔弱,
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 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 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 人援引的心情。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 活动心理、品 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2、体悟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志(由物及人,知人论 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借物喻人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 烘托、拟人、借代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孤雁 杜甫
物的 特点
与同伴离散、想念 同伴、孤独、渴望 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士考试,不中。
的远大抱负。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 骤一)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 “绝胜”来强调杏花的傲岸不屈的品行(步 骤二)
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 感。
以物喻人,比喻 (“龙须”喻葡萄 的藤蔓)
画菊 郑思肖 物的 不随俗不媚时,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 特点 骨凌霜,宁死不屈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情与 何曾吹落北风中。 志
不愿同流合污, 坚守高尚节操, 宁死也不委曲求 全的坚贞不屈。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
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艺术
托物言志 拟人
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 手法
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
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 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蝉 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 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从 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春之柳的繁盛。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情与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志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与家人离散、想 念家人、渴望与 家人亲友团聚
注: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暂时寓居夔州。
艺术 手法
以物喻人,拟人, 对比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刻画“小
杜荀鹤
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也批评“时人”的以身 势取人,目光短浅,趋 炎附势
直待凌云始道高。
艺术 手法
•答题模式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具 体分析事物的特征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 志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注:漏: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 词中所刻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 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步骤一)
词人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 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 “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 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 (步骤二) ,
诗人以孤鸿自比,表达自己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 俗的高洁品格。(步骤三) 。
托物言志、对比(时 人对“小松”的前后
态度)、比喻(小松
喻人)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

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

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
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
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
• 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沉而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 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 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 清玉洁之质。
2、分析情感。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 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 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 的相通之处。)
3、分析手法。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