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知识讲解
巴黎时装展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 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 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 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 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2、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当不明确目的地所在位置时,人 们一般摸索着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又寻来路返回,称 之为“归巢本能”,初到陌生环境时,归巢性是人作出的 适应性反应,反映了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也可以叫人的 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 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 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 准确到位。当人对环境初步适应后,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了 解周围环境,围绕栖息地兜圈便成为安全和认知兼顾的最 佳选择。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3、安静与凝思。在城市生活中,在体验到丰富、复杂和生 气感的同时,有时也需要在安静状态中休息和养神。寻求安 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 (练气功、观鱼、赏花、独坐、散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1、靠右(左)侧通行。不同国家对车辆交通行驶方向有不 同规定,如国内沿用靠右侧通行,而香港和日本却靠左侧通 行。明确这一习性并尽量减少车流和人流交叉,对于外部空 间的安全疏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中的步行街和广场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是最吸 引人的场所之一。步行街的设置不仅是让人们安全而又快速 的通行,而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公共接触的线性散步场所,让 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到富有公共性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 往的乐趣,借以加深其社会认同以及他人对自身的认同。与 街道相比,城市广场集中了城市公共设施,更容易让人逗留 ,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广场的尺度应考虑到人们进行 公共交往时的视听要求和活动需要,避免过于空旷,建议小 型广场两端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0英尺(约22米,)在此 距离内,刚好能辨认一个人的脸,同时刚好听到对方的高声 喊叫。
步行街中间设置盆景、雕塑或 座椅,使得街道不空旷,可以 起到分流作用,还可以为消费 者提供休憩场所。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二、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 ◆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即通过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 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怡人的环境。影 响生气感的主要因素有活动人数、活动模式、行为特点、空 间与建筑特征以及自然要素等。根据人体身高推算出空间活 动面积与活动人数的关系为:要使一个外部空间具有生气感 ,比值不宜大于40M2/人;比值小于10 M2/人时空间气氛 转向活跃;小于3 M2/人时可能产生拥挤感。 ◆尽可能形成多种活动模式的相互支持,由一些活动派生出 另一些活动。开敞空间应设置让人停留的地方,并提供适宜 的坐位。空间应有一定的形状与围合感,边界应形成活动支 持以形成社会向心空间。另外注重环境设计,提供向阳空间 ,绿化、水景、动物等自然和生物要素也对空间的生气感起 着重要的作用。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行为习性
2、逆时针转向。日本学者通过对人在公园和博览会中的流 线轨迹分析,发现大多数人的转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对 “逆时针方向”(74%)的偏爱。
3、依靠性。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 空间。这样的小空间既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观察到外部空 间中更富有公共性的活动。这类场所提供了可进行观察、可 选择作出反应、如有必要可进行防卫的有利位置。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1、看人也为人所看。70年代末波特曼设计旅馆中庭时提出 共享空间中“人看人”的需要。其实,这一习性早就存在于 不同文化和时代之中。人挤人、人看人早就是游春、庙会、 赏月、观灯等群集活动中的潜在主题和吸引力所在。通过看 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 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要;通过为人所看,则希望自身为他 人和社会所认同;也正是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 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 共享的体验。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2、围观。围观是古往今来广泛存在的行为习性。一切反常 的物品、动作和活动都可能引发反应,导致人群自发扎堆。 爱看热闹的现象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 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 奇刺激的偏爱。外部公共空间是人生的舞台,又是人生的课 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2.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 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 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的方案。为此着急的建筑大师在出游 中路过法国的葡萄园,受到园中“任人投币后自由采摘” 的启发,让施工方在园中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乐园,没多 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 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 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 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行为习性
1、抄近路。在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的移动时,只要不存在障 碍,人总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行进,即大致成直线向目标前 进,可以说超近路是一种泛文化的行为表现。只有在伴有其 他目的,如散步、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其所至。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案例
1.国外许多外部空间设计经常采用三角形作为道路规划的母 题;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3、探索性行为:人在外部空间中常常从事各类探索性行为 ,几乎对任何差异显著的信息都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倾向。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引发人们对于外部空间(说大了也 就是这个世界)的探索,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一、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