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胸部影像表现
肺癌合并空洞时需与结核空洞、肺脓 肿及肺曲菌球病鉴别。
五、继发性肺肿瘤 (肺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pulmonary
肺转移瘤
肺部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头颈 部、乳腺、消化系统、肾、睾丸、 骨等原发恶性肿瘤均易转移到肺部。
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和淋巴道转 移,以血行转移最多见。
三 、 肺结核
病理与临床
临床表现以发热(午后低热)、 盗汗、咳嗽、气急、消瘦为主,可 出现结核中毒症状,有时可出现胸 痛咯血。
症状和体征无特征性。
三 、 肺结核
分类:
1、原发性肺结核(I型)包括原发综合 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 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 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 结核。
病变的形态、密度及范围等方面有限度, 且不能保留影像资料,因而此种方法逐 步被胸部摄片所代替。
透视
方法简单 多体位、 动态观察
不易发现 细小病变 没有永久 记录
胸部摄影
摄片是呼吸系统影像检查最基本的方法。
1、正位:通常为后前位,X线自背部射入。 2、侧位: 患侧胸壁靠片,X线自健侧射入。 3、斜位:常用于显示肋骨腋段的骨折。
度影,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多见于两肺 上叶。
增殖性病变(肉芽肿)中等密度圆形或 类圆形病灶,边缘清楚。
纤维化病变:为吸收好转后遗留改变, CT呈中等偏高密度,形态不规则,粗细不均, 走向紊乱。
钙化病变:为结核后遗留钙质沉着, CT 呈高密度。 CT值100—500HU。
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直径大于1.0cm的类 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按组织类型分为:① 鳞状细胞癌; ② 小细胞癌;③ 腺癌;④ 大细胞癌。
肺癌按发生部位分为中心型、周围型 和弥漫型(肺泡癌) 。
(一)中心型肺癌
中心型肺癌
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的支气管,主要为鳞 状上皮癌。肿瘤以3种方式生长:
① 管内型:肿瘤突向支气管腔内呈结节状,引 起支气管局限性狭窄;
② 管壁型:肿瘤在支气管壁浸润生长,引起支 气管壁增厚、狭窄或阻塞;
临床分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 两种。
结核性胸膜炎
干性胸膜炎: 机体对结核菌的敏感性较低时发生,
即胸膜仅有少量纤维素渗出而无明显渗 液。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及胸部剧烈 疼痛,深呼吸及咳嗽时胸痛加重,听诊 可闻胸膜摩擦音。
X线可无异常发现,当胸膜增厚时CT 纵隔窗能显示增厚的胸膜呈弧线较高密 度影。
肺结核
病变常位于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
可为斑片状或大片状模糊阴影,可伴少量边缘 较清的增殖小结节或纤维索条状影和小钙化灶。
部分病例可见空洞或播散病灶。
部分病例可见结核球形成:圆形、椭圆形阴影, 大小0.5cm--- 4cm不等,边缘清晰,轮廓光滑, 密度较高,内部常见斑点、环状钙化,结核球 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 灶”。
肺结核渗出浸润为主(Ⅲ型)。双肺下 叶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Ⅱ型)
空洞为主型肺结核
左肺上叶肺结核并结核瘤形成。肺窗 像(A)见左肺上叶纤维索条状及团 块样密度增高影,纵隔窗像(B)见 左肺上叶2个钙化性病灶,为结核瘤
巨大结核球
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结核菌进入胸腔后,由于机体胸膜对于 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而引起胸 膜炎症。胸膜发生炎症时产生胸膜充血, 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性及浆液性渗出等。
实变期:肺实变呈大叶性密度增高均匀一 致阴影,有时在大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影 像。此期是X线的典型影像表现。
消散期:大叶阴影密度减低不均匀,呈散 在斑片状阴影。
各
肺 叶
上叶
大
叶
性
中叶
肺
炎
示
意
下叶
图
右肺中叶大叶性肺炎
右上叶大叶 性肺炎(正、侧位)
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CT表现
斑片或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 模糊,形态与肺叶或肺段相同。
右肺中心型 肺 癌 。 CT 肺 窗像(A)显 示右肺门增 大,密度增 高,右主支 气管极度狭 窄;纵隔窗 像(B)显示 右肺门肿块;
中心型肺癌
中心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
(二) 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临床与病理
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见于各 种组织学类型的肺癌。病理形态为肺内 结节或肿块,肿瘤内可形成瘢痕或坏死。 肿瘤内的坏死组织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 形成空洞,具有较大空洞者称为空洞型 肺癌。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为肺 上沟(Pancoast’s)瘤,或称为肺尖癌。
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含气之支 气管影。
大叶性肺炎
右肺中 叶大叶 性肺炎。 肺窗像 示右肺 中叶片 状密度 增高影
右肺下叶背段肺炎。肺窗像示右肺 下叶背段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二)小叶性肺炎
Bronchopneumonia
病理与临床
小叶性肺炎亦称支气管肺炎,可
由细支气管炎发展而来。多见于婴 幼儿、老年人及极度衰弱的患者或 为手术后并发症。 临床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可有咳 嗽、呼吸困难、发绀及胸痛。
X线表现
病灶多位于两肺下野内带。沿支气 管分布的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 阻塞性肺气肿表现。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 CT 肺 窗 像 ( A) 见 双
下肺沿支气
管走行片状
密度增高影,
纵隔窗像 ( B) 见 气 道通畅
(三)间质性肺炎
(三)间质性肺炎
能直接三维和任意角度成像,定位准确。 对肺内病变显示不如CT清晰
第二节、胸部正常影像表现
1、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 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2、肺门: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 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3、肺纹理:在充满气体 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 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称为肺纹理。 4、肺叶和肺段:右肺分为 上、中、下三个肺叶,左 肺分为上、下两个叶。各叶 由2-5个肺段组成。
病理与临床:
间质性肺炎系以肺间质炎症渗出 为主的肺炎。多见于儿童,病变主 要为小支气管壁及肺间质的炎性细 胞侵润、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气急及 紫绀等症状。
CT表现
CT常用于早期或轻症病例的诊断 及鉴别诊断。
表现为两侧肺野增粗的线状或网 状影,也可为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或呈云雾状、磨玻璃状影。
③ 管外型:肿瘤穿破支气管外膜,形成支气管 周围肿块。
CT表现
支气管改变:支气管管壁增厚及支气管管 腔狭窄或梗阻,“鼠尾征”。
肺门肿块:呈分叶状或边缘不规则的肿快。 常伴有阻塞性不张。
阻塞性改变: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支 气管扩张。
胸腔积液:多在肺癌同侧,提示胸膜转移。
纵隔:常伴淋巴结增大,提示淋巴结转移。
临床与病理
病原菌: 多为肺炎双球菌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青壮年,起病急,高热寒战、
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化验检查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闻及湿 罗音。
X线表现
大叶性肺炎的影像表现反映了病理上的大 体形态改变。X线征象的出现一般较临床 症状晚。
充血期:无异常或仅见病变区肺纹理增强, 透光度减低或呈磨玻璃样。
结核性胸膜炎
渗出性胸膜炎: 机体对结核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时发生,
胸腔内有液体积聚。临床上可有发热、胸 痛,积液量多时可出现气急,呼吸音减弱 及消失。
胸腔积液量少时X线不易发现或见肋隔 角变钝,CT见沿后胸壁弧形均匀致密影。 积液量大时下部或一侧胸腔呈致密影,CT 呈半月形。
大量积液可将肺压迫形成肺不张。
一、 支气管扩张
一.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病理改变:是支气管壁弹力破坏后引
起的管腔异常扩张和感染. 临床症状:是咳嗽,咳血和脓痰. CT表现: 肺叶蜂窝状改变,双轨征;
印戒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液平面;念珠状;
蜂窝状
印戒征
气-液平面
二 、 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Lobar Pneumonia
周围型肺癌
CT表现
肺内结节或肿块,密度多不均匀, 可见空泡征。若中心坏死,可形成 厚壁空洞和壁结节,钙化少见。
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 纠集征、胸膜凹陷征。
肺内和纵隔淋巴结转移。
胸部正位片(A)见右肺上叶高密影, CT(B)显示病灶毛刺及胸膜侵犯
左肺上叶周围 型肺癌。CT肺 窗像(A)示 左上肺肿块浅
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三 、 肺结核
PulmonaryTuberculosis
三 、 肺结核
病理与临床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 部慢性传染病。病理上由渗出、增 殖、变质(干酪样坏死)、纤维化 或钙化等不同改变组成,但以一种 病理改变为主。分为肺结核、结核 性胸膜炎、 及其他肺外结核。
X线表现
表现多种多样: 可为双肺广泛性网状阴影及粟粒或小
结节状阴影,亦可为肺炎样及结节状阴 影。 常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 同时有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
肺泡癌
肺泡癌
CT表现
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 大小不等多发性结节及片状阴影。 肺门及纵隔多处淋巴结增大,不易与肺
转移瘤区别。
肺泡癌。(A)示双肺弥漫分布结节影, (B)示淋巴结肿大及左侧胸腔积液。C 显示两肺肺外缘小片状影。D示两肺弥漫 分布结节影
肺泡癌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绝大多数肺癌表现典型,根据临床表 现,综合平片、CT和MRI所见常可明确 诊断。对于一些表现特殊的病例,有时 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资料 如镜检和活检,以获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