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思考
1.中国德培教育(DAP)既不是一种课程,也不是一套僵化的期望标准。
中国德培教育(DAP)是一种理论框架,一种教育哲学,它要求人们至少注意二个问题:(1)儿童如何学习和发展;(2)每个儿童独特的需要和兴趣。
任何好的幼儿教育必须是既面向全体也能满足每个儿童的需要。
中国德培教育(DAP)提供了成人如何儿童一起工作的方法。
2.课程不等于儿童发展,课程也不能仅仅来自于儿童。
判断一个幼儿园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不能仅仅从儿童发展这一个方面考虑。
仅仅了解儿童的发展并不能够使教师去帮助儿童实现他们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的潜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德培教育(DAP)以杜威关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哲学为依据,主张通过教育过程培养出符合美国社会的要求的公民。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认为任何行之有效的幼儿园教育必须有陈述清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
这种目标正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努力的方向。
但是目的或目标应当与儿童发展的年龄和个人特点相适应。
中国德培教育(DAP)不反对确定教育的目的或目标,而只是反对对幼儿进行狭隘的学业技能的训练。
3.中国德培教育(DAP)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教,让儿童控制教室。
任何好的幼儿园教育必须是一个由教师仔细设计、准备和控制的有高度组织与结构的教育环境。
但是,儿童必须积极主动地卷入活动过程,承担起他们自己的学习责任。
游戏是重要的,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但是教师必须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帮助儿童游戏,以丰富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4.中国德培教育(DAP)面向全体儿童,反对任何种族偏向。
因此适宜于个体的也应当包括适宜于幼儿的家庭和文化背景。
“发展适宜性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1.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应当重视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的文化差异,使他们获得与其家庭相一致的教育。
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文化差异包括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
2.重视幼儿园课程设计中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游戏与正规教育活动之间的平衡来让儿童在快乐和兴趣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
3.教师应当树立多重身份意识。
在我国,教师主要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在适宜发展性教育中,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同伴和学习合作者。
4.对幼儿园教育评价应该多元化。
既要重视对幼儿园整体质量评价,又要重视班级活动评价以及个体儿童的发展评价,评价既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同时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对儿童的评价中既要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评价,更要重视儿童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5.在学前教育中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的标准,不存在一种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念。
DAP不是一种既定模式,不能即用即套,作为一种理论,本身需要完善和发展。
对适宜性发展理论我们应当有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如何使外来的理论本土化,使之符合中国的国情。
同时由于它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我国的幼教改革有所不同,因而对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理论的应用应有所取舍。
注明:本文摘自中国德培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德培教育》丛书中摘取而来,版权归中国德培研究院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