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ppt28 苏教版
提问: 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分别是什么?
成语: 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
使人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及
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靠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17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 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 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 之好有反坫(dià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 不知礼?”
答案: 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子有善而不
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子路 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 是子路无法相比的。 孔子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德爱 民。
例5(P25课文练习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 把孝惕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 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 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本章内容是仁的内涵(具体准则)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 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 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 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 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 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 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 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 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1·6,仁的根本。 4·15,仁的内涵(具体准则) 5·12,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6·30,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 5·26,仁的理想。 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具体表 现)。 14.17,看一个人是不是“者仁”的标准。
三、章节梳理
本章内容是仁的理想。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 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 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 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提问: 孔子与学生谈“志”,为何孔子的“志”更接近 “仁”? 成语: 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
仁者爱人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 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 厚仁慈。 “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 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 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提问: 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为何他只关心问人怎样?
答案: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是 “仁”的具体表现。
7·9子食于有丧பைடு நூலகம்之侧,未尝饱也。
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提问: 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为什么饭都不吃饱?
答案:这是孔子对“养生丧死”礼的重视,也是“爱 人”的具体表现之一。
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 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 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 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提问: 孔子不管是对盲人,还是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都“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 孔子提的“忠恕”是什么意思?
成语: 一以贯之:用一个原则将整个学说或主张贯穿起来。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 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 提问:
对于“仁”,孔子认为什么说子贡“非尔所及也”?
答案: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 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 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 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 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 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答案:“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 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 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 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 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 作;过之,必趋。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 固相师之道也。”
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提问:
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显”,“活画出一 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 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例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例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 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 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 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
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 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 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 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 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 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 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本章内容是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 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 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 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 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答案: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 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 无父。
“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答案: “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不矛盾。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
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章内容是仁的根本。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 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 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 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 答案: 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 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本章内容是看一个人是不是“者仁”的标准。 【评析】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 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 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 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 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 他的节操与信用。 提问: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见《论语》3·22 ), 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 “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