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13第十二章 牧草混播技术 饲草生产学教学课件
013第十二章 牧草混播技术 饲草生产学教学课件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Hedgerow intercropping, often called alley cropping, is a much-researched agroforestry technology in the tropics. Several tree/shrub species have been tried as hedgerow species with different agricultural crops in a number of locations. The picture shows an alley cropping experiment with Leucaena leucocephala, pruned close to the ground, as the hedgerow species and maize (Zea mays) as the crop, in Kenya.
• 一、形态学互补原理 • 二、生长发育特性 • 三、营养互补原理 • 四、生态学原理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一、形态学互补原理
在一个混播群落中,通常各成员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即成层结构,从而显著 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由于豆科和禾本 科牧草在形态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如豆科牧草 叶片分布较高,禾本科牧草则较低;豆科牧草叶片 平展,禾本科牧草的叶片斜生,这种叶片和枝条的 成层分布及叶片的不同空间排列对于光线的截拦是 很重要的。优良的混播组合中,常根据牧草形态的 差异(上繁与下繁,宽叶与窄叶等)来进行合理搭 配,充分利用光照。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The alfalfa and bluegrass mix is especially good for young, pregnant, or malnourished pigs, since alfalfa (a legume hay) is higher in protein and calcium.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sohuFra bibliotekcom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第十二章 牧草混播技术
• 第一节 牧草混播的原理 • 第二节 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 第三节 混播牧草的组合 • 第四节 混播牧草的栽培管理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二、生长发育特性
通常牧草种类不同,其生长年限、生长发育速度和达到最 高产量的年份都有差异。短寿命牧草第一、二年产量最高, 第三、四年开始衰退;中寿命牧草第二、三年产量最高, 第五、六年逐步衰退;长寿命牧草第三、四年产量最高, 寿命10年以上。混播后能较快地形成草层,每年都有高额 而稳定的产量,还能防止杂草侵入,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一年内不同牧草适宜的生长季节也各不相同,耐寒性强的 牧草早春及秋季生长良好,夏季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耐 热牧草则夏季生长良好。两者混播,可发挥各自优势而获 得高产稳产。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三、营养互补原理
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生理特点不同。豆 科牧草从土壤中吸收的钙、磷和镁较多,而禾本 科牧草吸收的硅和氮较多,混播会减轻对土壤中 矿物质营养元素的竞争,使土壤中各种养分得以 充分利用。同时,豆科牧草能固氮,除供本身生 长发育需要外,还可满足禾本科牧草的部分氮素 需要,而且禾草对固氮产物的利用可促使豆科牧 草的固氮作用增强。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另外,混播时由于不同草种的根系多少、深浅 和幅度大小各异,地下根系的分布也存在着互 补现象。豆科牧草属直根系,入土可达200cm 以上;禾本科牧草属须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 表层30cm以内。两者在土壤中分层分布,从不 同深度的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互不干扰。如 红豆草根深约200~300cm,紫花苜蓿约160~ 250cm,无芒雀麦为40~100cm,冰草为20~ 50cm,这四种牧草混播,地上空间利用合理, 根系发育良好。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四、生态学原理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植物群落的各成员总是在已有的条 件下适应、竞争,并取得持久平衡。不同牧草的竞争力不 同,生态位也不完全一致。草地内不同生态因子都具有明 显的梯度变化,不同梯度为不同草群所占据、适应和利用 构成生物的生态位。不同生物种群只能生活在某一特定的 生态因子中,即生活在某一生态位。混播牧草可通过选择 光、温、水、肥、CO2五个生态因子要求各异的草种组成 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和资源 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都趋于相互补充 而非直接竞争。因此,混播草地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 维持持久高额的生产力,并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的牧草同时在同一块土 地上混合播种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建立混播人工草地的目的就是要持续地获得优良 牧草的高额产量,同时要使人工草地中的各牧草 种保持适宜而恒定的组成比例,使草地处于一种 相对稳定的状态。
许庆方 xqfsx@ 博士 副教授 动物科技学院
第一节 牧草混播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