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的图像
Ⅰ. , Ⅱ. , Ⅲ. ,
的像
Ⅳ. , Ⅴ. , Ⅵ. ,
经观察,只有Ⅵ情况满足题目条件,所以得
解之得:
综上所述,当 时,对于 的不等式 对一切实数 恒成立.
变式题:关于 的不等式 对一切实数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当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1-m)x+m与x轴无交点
课后作业:
1.若不等式 ,对 ∈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2.若集合A= ,求实数a的范围
3.若关于x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4.已知 对任意的 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5.设函数
(1)若对于 ,f(x)<0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对于 ,f(x)<0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例2.设函数 ,对于满足1<x<4的一切x值,都有f(x)>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法一:当a>0时, ,由x∈(1,4),f(x)>0得
或 或
所以 或 或 ,所以 或 ,即 。
当a<0时, ,解得a∈ ;
当a=0时, , f(1)=0,f(4)=-6,∴不合题意.
综上可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2)设f(m)=( -1)m+(1-2x),
当 -1=0时,即x=±1时,检验得x=1时符合题意,
当 ≠1时,则f(m)是以m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一条直线,由题意知该直线当-2≤m≤2时的线段在x轴下方,
∴ 即
解①,得x< 或x> ,解②,得 <x< .
由①②,得 <x< ,且x≠1.
综上,x的取值范围为
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个性化教案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年级:课时:
课题:
学员姓名: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教学
难点
(1)分离参数法.把所求参数与自变量分离,转化为求具体函数的最值问题.
(2)不等式组法.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列不等式组求解.
教学
内容
复习引入:
题型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1) (2) (3)
法二:由f(x)>0,即 ,x∈(1,4),
则有 在(1,4)上恒成立.
令 , ,
所以要使f(x)>0在(1,4)上恒成立,只要 即可.故a的取值范围为 .
例3.已知不等式 -2x-m+1<0.
(1)若对所有的实数x不等式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2)设不等式对于满足|m|≤2的一切m的值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题型五.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例1.关于 的不等式 对一切实数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解析】①当 ,即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
时,不等式恒成立
②当 ,即 时,不等式 是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
再根据m-2的正负具体分类,那么不等式的对应方程 的根的情况对应图像上就分别是两个、一个或无三种情况,那么它的判别式依次是: 、 或 .
解析(1)不等式 -2x-m+1<0恒成立,
即函数f(x)= -2x-m+1的图象全部在x轴下方.
(i)当m=0时,1-2x<0不恒成立;
(ii)当m≠0时,函数f(x)=mx2-2x-m+1为二次函数,需满足图象开口向下且方程mx2-2x-m+1=0无解,即 则m无解.
综上,不存在这样的m,使不等式恒成立.
题型二.解高次不等式(方法:穿针引线法)
(1) (x+1)2(x-2)3<0(2) (x+2)3(x-2)2(x+2)>0 (3) (x+1)4(x-1)3(x2-1)<0
题型三.解分式不等式(方法:等价变换)
(1) (2) (3)
题型四.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分类讨论)
1.解关于 的不等式
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明显的综合性、明显的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能力,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