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金某,女32岁,2011.12.20 初诊四诊资料: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食凉则作,易疲劳,口中和,易腹泄1-3行,偶嗳气,苔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半夏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生姜15g 七剂胃脘痛方证:小建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泻心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代赭石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
“饿时痛”——虚证;怕凉——寒证;口中和——无热;易腹泻——里虚寒;嗳气——胃气上逆,为虚:属太阴可能性大。
辨证为太阴病,茯苓饮证(嗳气,饿时疼痛)。
茯苓饮加半夏为胡老经验。
陈皮量大,为胡老经验(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变化而来,故量大),属太阴。
茯苓饮并无条文,来自《外台秘要》。
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临床治疗胀满、打嗝明显,经常用于胀满不能食,嗳气之症。
理中汤理气药少,胀满不明显。
疑问:1.此诊学生根据六经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辨为太阴,对。
太阴所涉及的方证有:建中汤类、理中汤类、茯苓饮、泽泻汤、苓桂剂等。
此诊患者无合病太阳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建中类,建中类可以排除;水饮不是很明显,也无上冲情况,排除泽泻汤、苓桂剂之类;虽然患者里虚寒明显,但是偶嗳气,是否用四逆(汤)类不能完全与方证对应;是的。
四逆汤温中的,里虚寒重,救逆之用。
无理气药、治疗胃虚之药。
学生想到茯苓饮与旋复代赭汤,这两个方剂虽然都有嗳气,但茯苓饮嗳气为快、大便稀溏,相反旋复代赭汤噫气难除、大便虚秘,对。
通过这点学生认为处与茯苓饮较妥。
不知这样认识、排除方证对否?对。
请老师点评。
至于为什么加半夏,在94版经方传真中已经有所论及,不管患者吐水与否,若有心胸满不能食皆可加入半夏。
对。
加半夏消痰水。
(群讨论---吴上新、卫治、米传峰、谭湘伟、彭鸿杨)2. “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我平时会考虑胃酸多,一般用左金丸加乌贼骨、瓦楞子、白芨,食凉则作,则把左金丸改为吴茱萸量大点,黄连量小点再合良附丸,再如果效果不好的话,我会在复诊时加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久病入络)请老师指点能这样用方吗?(陈建荣)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这与时方派不同。
左金丸寒热错杂,单纯太阴病用黄连不符。
二诊,2011.12.31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口中和,经行,大便溏日二行,苔薄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清半夏加当归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 枳实10g茯苓12g 苍术10g 当归10g 生姜15g 七剂加当归:一为经行血虚,二为病久血虚,故加温中活血药。
疑问学生根据二诊所描述症状仍考虑病在太阴,欲与茯苓饮重用苍术,可否?可以,但临床经验看,一般苍术、白术量大具有通便作用,故腹泻一般10g 左右即可。
如有关节疼痛、小便不利有时可加量。
此诊患者月经至,未曾描写月经量、色、质,如何判断为血虚,而加用当归呢?是否脉细应考虑血虚?(群讨论-贾文学、吴上新、彭鸿杨)综合考虑,经行伤血,有点偏重血虚,久病也会血虚,脉细说明为虚证。
当归温中活血补血。
在使用当归时,有腹泻的会加重(有使用的依据),有腹泻但是又必须使用能用什么药代替,请老师讲解(赵璐)白术少量止泻,大量通便。
当归温,虚寒的大便秘、稀均可;有双向作用。
关键是要八纲对应。
三诊,2012.01.07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大便日一行,晚上易醒,必食东西方舒,不然则疼,口中和,苔白脉细。
方药:二诊方增茯苓为15g还在太阴,原方。
疑问1.此诊患者病仍在太阴,老师为什么不加强温中,而却重用茯苓?学生三思不得其解,烦请老师予以讲解。
饥饿得食痛减,在这里又当何解?(群讨论--李霖、贾文学、米传峰)茯苓饮治心胸间虚,停痰停饮,主要病机为里虚寒,故加茯苓治饮。
中医讲素饼等粮食均补,有温中健胃作用,饿得食则痛减为虚寒,化饮也可能减轻。
凉不明显,食可减,不用加大温。
患者易醒(此醒是因为胃中虚,空而醒的),且必食东西方可(更说明是胃中的事),故当以补虚为主啊,老师加茯苓只是安神不能缓解胃虚啊(茯苓补益之力弱,偏于安神利水),此易醒不食则痛学生认为可加白芨、海螵鞘、党参,老师说可否?(赵璐)茯苓也有温的作用,补胃。
白芨止血,可不用,海螵蛸酸,无补,不利水,可不用。
四诊,2012.02.18四诊资料:腹泻乏力,大便日1-2行,泻前腹疼,纳可,口干,服养血饮上火,小便如常,苔白脉细。
方剂:黄连汤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炙甘草6g 黄连5g 炮姜6g 桂枝10g 大枣4枚七剂疑问1.此诊患者出现上热下寒,学生辨证为厥阴;厥阴方证有柴桂姜、甘草.半夏.生姜泻心三方、黄连汤等,三泻心汤痞而不痛,唯黄连汤有腹痛;所以处以黄连汤。
不知道这样认识可以吗?(群讨论-贾文学、米传峰、彭鸿杨)可以,三泻心汤均为上热下寒,黄连汤热饮在腹腔,邪正相争故腹痛。
根据经验均可选。
2.黄连汤与六物黄芩汤药物组成类似、临床中值得细辨,组成仅黄芩、黄连一味之差,在六物黄芩汤的基础上出现腹痛、去黄芩加黄连便是黄连汤?如果说黄连是针对腹痛,那么三泻心汤皆有黄连,是否也有腹疼的出现?(群讨论--吴上新、彭鸿杨)三泻心汤可有腹痛,差别不太大,根据经验选取吧。
白芍治腹中痛,阳明厉害,此阳明不甚。
五诊,2012.5.25四诊资料:腹泻已,近咳嗽,口中和,无鼻塞,早醒,苔白,脉细。
方剂: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枇杷叶。
处方:清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子10g桔梗10g 杏仁10g炙甘草6g 枇杷叶10生姜15g 七剂咳嗽属痰饮,一般半夏厚朴汤,属于太阳太阴合病,苏叶改为苏子,解表力量已经不明显了,主要治太阴咳嗽。
六诊,2012.03.27四诊资料:咳嗽乏力,入睡易而醒早,不易汗出,苔白脉细。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处方:茯苓15g 桂枝10g 五味子15g 干姜6g细辛6g 清半夏15g 杏仁10g 炙甘草6生龙牡各15 七剂还是太阴寒饮,换方,进一步虚寒,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疑问1.此诊患者腹泻已,却出现咳嗽;无鼻塞(以及恶寒发热、肢体疼痛)排除表、口中和排除里阳、同时也无半表半里支持证候,学生综合考虑为里阴(即:太阴、饮)。
针对太阴咳嗽的方剂有苓甘五味姜辛类与半夏厚朴汤之类,学生认为半夏厚朴汤不但有痰饮而且有咽喉不适,而苓甘五味姜辛类痰液多稀薄。
从老师处方用药组成看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合桂枝甘草龙牡汤,这里加龙牡的意义是否是针对患者早醒;是如此是否可以认为易醒也有使用龙牡的机会?请老师谈谈。
(群讨论--彭鸿杨、吴上新、李霖、米传峰、罗愚)早醒有各种原因:痰饮、里热出汗……龙牡治有热、汗出者较好,阳明虚热。
痰饮也可引起睡眠不好,故不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也可。
2. 五诊六诊二诊之间症状相差不大,都有“咳嗽醒早,口中和,苔白脉细”。
为什么老师用了二个不同的方: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枇杷叶与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临床应用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陈建荣)第二次疗效不好,可能是饮重,换方,后方饮重。
不易汗出为什么用桂枝?桂枝降逆,咳嗽为气上冲,故用。
桂枝不只治汗出。
乌梅丸用以引邪出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引邪出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只能借助孔道出。
桂枝茯苓丸用之引邪出表,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所以桂枝降冲逆,温中化饮。
七诊,2012.11.17四诊资料:一周来又胃脘痛,腹泻,口中和,腹泻日三行,足凉,夜胃脘食蜂蜜营养可缓解,苔白脉细。
方剂:四逆汤处方:川附子15g 炮姜3g 干姜10g 炙甘草6g 七剂腹泻重,里虚寒明显,属于太阴里虚寒四逆汤之轻症。
疑问此诊根据患者症状“胃脘痛,腹泻,口中和,腹泻日三行,足凉,苔白脉细”学生辨为太阴(里虚寒),太阴方证的理中类、四逆类、建中类皆有里虚寒,建中偏于虚、理中在里虚寒的基础上夹有饮、四逆汤偏于寒象明显;此患者里虚寒较为明显,加之夜胃脘食蜂蜜营养可缓解--提示里虚也较为明显,学生认为首先应该予以四逆汤合理中汤(附子理中);附子理中汤有四逆汤的架子又有理中去饮的参术,老师为何却独用四逆汤?(群讨论--吴上新、李霖、米传峰、罗愚、彭鸿杨、卫治、宁敏)太阳太阴合病,急则治其里。
人参治心下痞硬满,四逆汤证病人虚寒到极点,脉摸不到了,回阳为第一要务。
不管有无表,急则治其里,用药多了则药不专。
人参甘寒,妨碍温养,与后世观点不同。
八诊,2012.11.24四诊资料:腹泻已,胃脘痛,今口干,四肢温。
方剂:半夏泻心汤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黄芩6g 黄连5g干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4枚七剂疑问此诊仅凭“胃脘痛,口干,四肢温”学生很难辨证;针对老师此诊辨为厥阴、所用半夏泻心汤,甚为不解,请老师谈谈。
七诊用四逆汤后阳气回复,自然会四肢温、口干,现在用芩连是否妥当?腹痛是否有用白芍的机会?(彭鸿杨:此患者素来里虚寒用白芍恐不妥吧对)请解惑指正。
(群讨论--杨燕、吴上新、米传峰、贾文学、毕新华、袁海潮、彭鸿杨)阳气回复不一定口干,口干为上热。
腹满痛属阳明时,可用白芍。
九诊,2012.12.01四诊资料:眠差,饥饿时胃脘痛,口干微苦,鼻干,喉中有痰,大便时干时泄,四逆。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处方:柴胡12g 黄芩10g 花粉12g 生龙牡各25g桂枝10g 干姜10g 当归12g 白芍10g川芎6g 苍术10g 泽泻10g 茯苓15g炙甘草6g 七剂厥阴太阴合病疑问1.此诊口干微苦,鼻干--为上热;饥饿时胃脘痛、大便时干时泄,四逆--为下寒;饥饿时胃脘痛可由水饮(茯苓)、邪热引起眠差--考虑血虚;学生综合辨为:厥阴血虚水甚。
但长期以来对厥阴中的柴桂姜与乌梅丸两方的取舍、类比认识不到位。
烦请老师讲讲。
(群讨论—贾文学、米传峰、袁海潮、毕新华、吴上新)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2. 九诊病属厥阴,为何要合当归芍药散?(张金山)血虚,为里虚寒,为太阴。
血虚水盛,用之养血利水。
147条,大便硬为津液伤,下寒而致。
(阳微结)甘草干姜汤可解还有里虚寒的,用白术,温中化饮,健胃生津液。
属太阴。
病案整理提供:季之凯郭金祥;组织群讨论、整理:彭鸿杨。
总结:2013.8整理2014.8.1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