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天)隋唐五代两宋时代的美术理论概述
(第二天)隋唐五代两宋时代的美术理论概述
•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 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画家的思想统 率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 •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 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开形象,单 独显露出来。荆浩把气韵分立为二法,据他 自己解释的气和韵的含义,似乎没有必要把 气韵分开。气、韵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指 表现对象的神,气韵是完整的词;也许是这 个缘故,后世评画,仍然用气韵,不作分解。
2.“画圣”吴道子
(约685—758年),又名道玄,河 南阳翟(今禹州市)人。作品各种题材 兼工,但主要创作宗教绘画,以“佛道 为第一”,作品数量巨大,画史记载仅 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创作壁画的 寺院就二十多座。作品中艺术形象注重 神韵传达,并以其独创的线型和“疏体” 风格开创一代盛唐的画风。
“论画六法”
• 体现了他对于谢赫“六法论”的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对象的生动的神韵是刻画形似的目的, 他反对琐碎的描绘:“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 历历其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 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 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他很 赞美南北朝画家们刻画形似产生一定的美的 效果,并同时创造一定的风格
2.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
• 李思训 (651—718年),唐朝宗室。师承 展子虔又自居独创,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 青绿的浓重颜色作画,“勾勒成山”,成所 谓“金碧辉映”之法。作品有:《江帆楼阁 图》。 • 李昭道 李思训之子,继承家学,稍有发展,与 其父并称“二李”,代表了青绿山水在唐代 的艺术成就。作品有:《明皇幸蜀图》。
二、灿烂的盛唐文化
• 隋唐时期社会物质的繁荣为这时期的文 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充足的基础,以儒学为 主,儒、道、佛三教并立发展融合形成合流 的趋势,成为指导艺术发展的思想体系。 • 国际海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 流和传播,以“鉴真东渡”和“玄奘取经” 为代表唐代文化交流远及印度、日本东方各 国以至欧洲等地。
2.重要的人物画家
1.初唐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 2.“画圣”吴道子 3.张萱和周肪 [fá 的绮qǐ罗人物画 ng] 4.孙位《高逸图》
1.初唐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
• 阎立本 (?—637年)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 人,是工程学家兼工艺家,官居“右相”。 他绘画师张僧繇、郑法士及其父阎毗,作品 《历代帝王图》、《步辇niǎn图》 • 尉迟乙憎 (生卒不详)西域贵族,作品表现的艺术 形象和艺术技巧均有明显的西域特色,绘画 有“凹凸画派”之称。
裴孝源
• 《贞观公私画录》,初唐中书舍人裴孝 源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 是历代鉴赏家品评古画的祖本
张璪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 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 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 的作品。
朱景玄
• 朱景玄,唐朝武宗会昌(841-846)时人,编撰 有《唐朝名画录》。 • 《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以分品列传体编写的 断代画史,开创历代画史编写的先河,对后 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编者以“神、妙、能、 逸”四品品评诸家,其中“神、妙、能”又 分上、中、下三等。“画格不拘常法”的画 家则入逸品。
山水之变
• 张彦远认为,山水画发展的新阶段,是从吴 道子开始的,说吴道子是山水画为之一变的 创始者。他说吴道子“往往于佛寺画壁,纵 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 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道 子的山水画立体感比较强,比起隋人画的单 片的山石进步了。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吴道 子开始发生变化,而达到完美境界的是李思 训、李昭道父子。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不能误 解为青绿山水画是从二李开始的。
《历代名画记》
• 《历代名画记》中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的一部分在 全书占篇幅较多。所记画家包括从远古的时代开始而 截止到作者的生活年代(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 一年)。其中最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一段,本 书中保存的资料中包括史书的记载,南朝人士的评论, 画家自己的著作和唐代尚在的画迹,这些资料成为后 世研究古代绘画史的仅有的根据。但其中也有严重的 缺点,即较缺少北朝绘画的史料,因而造成后世唯有 南朝才发展了绘画艺术的不恰当的概念。
《山水诀》与《山水论》
• (一)观察自然景物的细致入微 • (二)布局的合理安排 • (三)透视的远近及物象变化的得宜
2.中晚唐水墨山水绘画
• 张璪 (生卒不详),吴郡(江苏苏州)人, 精于山水、松石,善用水墨作品属于风格豪 放一路在《画镜》一书中终结自己体会: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王墨 (约734—805年),长于山水、松石、 杂树,作品以“泼墨取胜”,酣畅淋漓。 这时期善于水墨的画家还有:郑虔、韦 偃、卢鸿、祁岳、朱审、刘单、张志和等。
•
三、花鸟画的兴起
1.花鸟画兴起的原因 2.重要的花鸟画家
1.花鸟画兴起的原因
同传统将自然物象之美与审美主体 的品行道德联系的“比德”学说相关。 2. 与时代审美内涵变迁相联系。 3. 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艺术需 求增长有关。 1.
2.重要的花鸟画家
唐代以花鸟闻名的画家包括:薛稷、 边鸾、刁光胤[yì 等。唐代花鸟绘画中 n] 最富成就的鞍马绘画,曹霸、韩干是其 杰出的代表,另外,韩晃是画牛的大家。 视作品的整体效果。
“论画六法”
• 他对谢赫的“六法论”详加阐述而又进 一步发挥,他强调辩证地而不是割裂地 谈“六法”,更多地要求重视形似之外 的“气韵”。他提出了“自然”、 “神”,“妙”、“能”、“谨细”这 样5个标准
对六法的新阐述
• 他认为,不论是从唐代画家或是从前代画家 来看,作到形似比较容易,作到气韵生动则 很困难。怎样解决气韵生动呢?他提出 •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 意思说,画家表现对象,首先的着眼点应该 是气韵,是神,抓住气韵,造形就既有神, 又有形了。
对六法的内容作了新的补充
• 谢赫没有涉及立意问题,他提出来了。立意 即构思,是创作的重要一环,是迁想妙得的 结果。经营位置即章法,就是依据于立意, 立意存在于画家、书家的头脑中,是“腹 稿”,而经营位置的章法则已经体现于可视 的形象了,是立意的物化,一个无形,一个 有形。画的新颖巧妙与否,关系到作品的感 人与否。因为立意是画的基础,所以张彦远 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黄休复
• 黄休复北宋蜀(今四川)人,字归本, 一作端本。著《益州名画记》。 • 逸格是指不注意绘画的规矩,笔墨精炼, 意趣出常的作品。 • 神格是指形神兼备,立意妙合自然的作 品。 • 妙格是指得心应手,笔精墨妙的作品。 • 能格是指有功力,能生动表现对象的作 品。
欧阳修
•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 梅诗,指当时诗人梅尧臣的诗。欧阳修明确表示 “画意不画形”的主张。不画形,意无从寄托;他只 是强调画意而已。他感叹忘形得意之作(即重神似之 作)欣赏者少。实际上,当时不少人赞成这种观点, 沈括曾经引了这首诗并说“真为识画也”。现在有些 研究画论的人,在论轻视形似的问题时,总误认为苏 轼是首倡者;其实这种主张的开端者是苏轼的老师欧 阳修。
绘画艺术
一 、人物画的繁荣
1.唐代绘画风格的形成 2.重要的人物画家
1.唐代绘画风格的形成
• 隋代绘画在综合前代绘画的基础上有了 极大的发展,国家统一,南北名家云集京洛, 相互借鉴和交流,形成以北方严谨厚重、刚 健端庄为主的绘画风格,直接影响初唐画风。 • 在隋代绘画基础上,唐代绘画受当时唐代 物质文化生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雍容华美、 深沉抒情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中国人物画的 黄金时代。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唐时期、 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
• 三曰思。“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 思,是谢赫六法中没有的。荆浩将思作为一法,并说 画家要聚精凝神去思考他表现的对象(凝想形物),无 疑是指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立意构思活动。思作为一 法提出来,不仅对山水画创作而且对所有的绘画创作 都有好处。这是荆浩的首创。 • 四曰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 要求画自然景物根据季节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来描 绘(制度时因),要集中再现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搜妙 创真)。 • 五曰笔,六曰墨。这是讲笔墨。 • 用笔虽有法则,但要加以变化,用笔要灵活生动;用 墨要渲染物象的立体感和明暗关系。
张彦远论画
• • • • • • • • • • (一)书画同体 (二)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的绘画功能论 (三)对六法的新阐述 (四)议画须知师资传授和南北时代 (五)论绘画用笔 第一、书画用笔同法 第二、笔法不同,风格相异 第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六)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七)论山水画的演变
1.展子虔的《游春图》 2.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
1.展子虔的《游春图》
(约550 —604年),渤海人,历经北齐、 北周至隋代,是隋代最重要的画家。绘 画技巧全面,擅长画车马,对山水画发 展有很大的贡献,“远取之势尤工,故 咫尺有千里之趣。”(《宣和画谱》)。 《游春图》是现存最古的山水画卷轴画, 作品中山、石、树、人间比例适当,富 有纵深的空间感,以细线勾描,施以青 绿,确立了山水绘画的新阶段。
荆浩
• 荆浩是唐末五代之际的人,他自称是唐朝人,后世把 他视为五代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山水画家。荆浩因 为逃避战乱,隐居在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
《笔法记 》
• 《笔法记》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同以往的山水画 论著作相比,内容更加深入、细致,且有系统。《笔 法记》中提出的“六要”,是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 和荆浩自己的创作实践,把六法加以取舍,在六法的 基础上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4.孙位《高逸图》
(生卒不详),会稽(浙江绍兴)人。 善画人物、鬼神、龙水、松石、墨竹, 为人性情疏放不羁,颇有魏晋名士风度, 画法豪放生动,被列入“逸格”。所传 世作品《高逸图》在表现内容和形式教 典型表现中晚唐人物绘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