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绘画-人物画 周文矩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画家。工画人物、冕服、车器, 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 题材,兼精车马、楼观,画风近 于周昉,但其纤丽过之,画衣纹 多作颤笔,独创“战笔”描法;
宫中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绘画-人物画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时 代 简 介
宋朝 是中国历代朝代中,经济最 发达的,国民文化最兴旺的,科 技创新成果最多的,人口基数增 长最健康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 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 繁荣鼎盛朝代 。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 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 为北宋 (960年—1127年,首都 开封)与南宋 (1127年—1279年, 首都杭州),合称兩宋。
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 “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 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季节,
角度,气候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
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仪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 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 泉的理想佳境。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
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等传世。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长11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83厘米,大青绿
着色,染天染水, 富丽细腻,画中山 川江河交流展现,
点缀以飞流瀑布、
丛林嘉树、庄园茅 舍,令人目接不暇, 代表了画院青绿一
体精密不苟,严格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绘画-人物画 周文矩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
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画风近于周昉,但其纤丽过之,画衣纹多作颤笔,独 创“战笔”描法;
重屏会棋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尊依格法的画风。 是青绿山水的一次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南宋山水四家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一、李唐 字 古。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以及
笔墨上均明显地趋向简括,开创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万壑松风图》、《清
溪渔隐图》等) 二、刘松年 刘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 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1
五代山水四家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巨然 万壑松风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徐黄异体 黄荃 珍禽图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徐黄异体 徐熙 雪竹图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绘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
第一节
四、夏圭 字禹玉。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 出传世作品《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宋代院体花鸟画 崔白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中国北宋画家。字子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前后。濠梁(今安徽凤
阳)人。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
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
入成熟阶段。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米点山水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
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
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 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 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 荆浩之追随者。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 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
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董源 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 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 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 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 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 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光。 四、巨然 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松风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山水四家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荆浩 匡庐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山水四家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关仝 山鼷待渡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山水四家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董源 潇湘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三、马远 字遥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
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 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副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 “边景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重要传世作品有《华灯侍宴图》、《山径春行
图》、《西园雅集图》等。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宋代绘画概况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独特的符号体系,开创和
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绘画与社会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 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美术的繁荣,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1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概况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书法等)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变化表现在: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 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 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课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 文人士大夫绘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主体,集中 地体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 至此,中国美术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皆是山东平原的特色,其画特点是“烟云远近”和“木石瘦硬”。李成很 少用大块的浓墨,可谓惜墨如金。代表作有《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 图》。
范宽
字中立。初学李成、荆浩,后主要师法造化,深入自然山水间,“常危
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溪山行旅图》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后升为待诏。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 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 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
廷绘画之新风。
宋徽宗赵佶 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 《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 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4
小结
小
结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以下变化:
职业画家活跃。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 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以及贵族范围的约束,扩大了视野, 使得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宫廷绘画兴盛 绘画题材风格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绘画史中是突出的。优秀画家往 往各有专长而又兼善其他,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工笔绘画成就突出, 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 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宋代人物画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七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2
宋代风俗画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