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焦虑度与自信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调查报告文章内容:2004年8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4期0()20040_.4兴趣,焦虑度与自信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调查报告杨梅,李耕砚,何明霞(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205)摘要:本文主要对非智力因素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焦虑度和自信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进行详尽的研究.正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对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进行综述,其次对本文所涉及的有关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焦虑度和自信心的问卷调查以及大量的相关数据,图表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中不难看出,学习者个体的情景焦虑,自信心,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教学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外语教师应该重视并不断探索非智力因素中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降低学生的焦虑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教学的效果.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焦虑;自信心;语言水平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的意义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许多相关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向逐渐由探索最佳的外语教学法转移到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之上.目前.第二语言习得被认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诸如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以及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等各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并非某一个先进的教学法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在这诸多的因素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国内外专家对学习者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分类和界定.(:1982)将学习者个体差异分为"情感,认知与社会因素".而在学习心理学领域中有一种分类在国内被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即: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可分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燕国材(燕国材:1998)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为:学习者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如动机,兴趣,情感,毅力和性格等.目前,尽管有关学习者的年龄,学习能力,认知方式,个性等个体差异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态度,焦虑度,自信心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却比较贫乏.这些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们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潜在的障碍.由于这些非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其性质和强度是可以得到改变的,外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帮助学习者制订目标,评估学习进度,并根据评估结果相应调整,改变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以适应第二语言的学习.外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凋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2002级与2003级225名学生在学习兴趣,焦虑度与自信心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揭示出了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与作用,从而为外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发与帮助.二,兴趣,焦虑度与自信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是决定学习者是否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焦虑可分为气质型焦虑和特殊焦虑两种.前者指较为持久的焦虑性症状;后者指学习者在经历某种特殊的场合或事迹如演讲,考试或参与课堂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1991)曾提出假想,即焦虑会影响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语言的输入,语言处理过程及语言的输出.(戴曼纯:2000)也认为,语言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假设.即焦虑与语言水平之间也许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自信心是学习者"自我信任与相互信任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性格的意志特征"(燕国材,1998:174),它体现了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由于学习兴趣,焦虑度和自信心与语言的习得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此本文着力于研究这三方面的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以及师生共同努力克服语言学习中的障碍性因素的必要性.2,1研究目标,受试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目标为:1)研究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2)研究焦虑度与语言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3)研究自信心与语言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湖北经济学院2002级与2003级的225名学生,这些学生是在2002级和2003级所有的班级中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其中2003级学生为18人,其平均语言水平为一级;2002级学生有107人,其平均语言水平为二级.学生语言水平的评估主要来源于期末考试成绩.一级水平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听力理解与会话能力,但阅读与写作能力有限;二级水平的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听力理解与会话能力和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次研究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以(.&;:1986)和_(:1988)中的调查问?14?2004年8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4期卷为参考的.出于实际教学情况的差异,我们将问卷中设计的问题作了少许适当的修改和增补.本次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都经过有经验的教师慎重讨论,以确保调查的可行性.2)实施调查受试的225名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与指导下真实地完成对问卷上问题的回答以后,老师将问卷收集上来,进行数据的整理.3)进行量化分析运用和程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与分析.推算兴趣,焦虑度,自信心与语言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存在相关关系,则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4)进行质量分析依据调查和相关研究的结果,分析学习者学习的个体特征,探究合适,有效的外语教学的方法.2.2研究结果2.2.1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呈正相关关系1)相关分析兴趣期末成绩兴趣 1.306().(2一).000225225期末成绩.306()1.(2一).0002252250.1(2一).结果说明:从表中可得到变量兴趣与期末成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0.306,双尾检验概率值=0.000第六章: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研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6.1 树立自信心及正确的态度6.2 制定正确的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评估6.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3.2 动机的类型3.2.1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3.2.2 结果型动机、任务型动机和控他欲动机3.3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3.4 在二语习得中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关于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许多理论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许多争议。
尤其是关于临界期假说,20世纪60年代,Lenneberg(1967)提出了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认为从两岁到青春期(10~l2岁),人的大脑具有可性,语言学习比较容易。
Lenneberg把儿童和成人在语言学习上表现的差异归因于神经生理现象,他认为儿童在长到12岁之后,口音已定型,难以改变,学习语言必须花费更大力气,并且不可能学的像母语那样好。
然而Krashen认为再时间和目的语接触都相同的情况下,且在词汇和句法学习的早期阶段,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语言习得更快。
并且指出成年人同样可以学好外语,而且如果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时间相同,成年人比儿童进展更快,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学的更快。
Stern(1985)早就对外语教学的年龄问题做出过总结。
他认为不存在二语习得的临界期,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年龄较小的儿童比较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对语言习得做出反应,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则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学习方法。
也就是说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学习第二语。
Ellis(1985)认为成年人最初在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特别是在句法方面;在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只有儿童学习者能习得本族语的语言;不管是否能够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熟练程度,儿童在发音和能达到的终极水平方面习得的水平都高于成年人。
有许多因素能影响二语习得,其中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二语习得中年龄因素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产生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结论。
有些学者认为儿童是最佳的二语习得者,因为儿童在移居国外后比其父母学习的更快更容易,而成年人尽管很努力的学习,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还有学者认为成年人除了在发音方面不如儿童外应该是最佳的二语习得者。
无论研究者有没有一致的结论,差距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是明显存在的。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找出不同年龄段的异同之处,发现最佳的学习年龄。
通过对比发现差异并确定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使学习更加容易和轻松,使二语习得的进程更快。
1.语言习得中的相关理论1.1关键期假说该学说最初由Dulay &Burt 在1977 年提出, 旨在解释情感因素影响外语学习者的过程。
他们提出情感过滤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 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组织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 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强调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语言的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如果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动机高, 自信心强, 焦虑感适度, “情感过滤”就弱, 反之, “情感过滤”就强。
在语言习得中, 如果“情感过滤”太强, 大脑中会形成障碍, 语言输入就会遇到阻碍, 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LAD- 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 , 结果无法产生语言习得。
如果“情感过滤”降低,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便能顺利进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因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在表现。
情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与学习关系最密切的是心境和自信心。
心境是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
实验表明:良好的心境使人心平气和,精神振奋,能产生巨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这种心境下学习,是轻松的、愉快的,可以提高语言学习实效;相反,消极的、不良的心境则容易使人产生焦虑,使人精神萎靡不振。
自信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达到某些目标等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是进行大量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之一。
自信心较强的学习者会抓住更多的机会同目标语母语者进行接触,在进行大量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能获取大量的语言输入。
交际可以缩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