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析最新《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作者:鼓楼法院李子木缩略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简称《民诉司解》。
《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全文及重点条文解析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11月8日发布为正确处理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问题,维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执行实践,制定本规定。
解析:执行债权人、执行债务人是执行当事人的基本分类,在法律文书生效以后,根据法律文书的内容享有权利的人称为执行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称为执行债务人。
执行债权人包括申请执行人和其他执行债权人。
变更或追加执行当事人,以执行当事人是否适格为原因事实,即应该“为”谁和“对”谁执行,实质为对执行力相对性原则的超越,其理论基础一般在于执行力主观范围向第三人的扩张。
执行力扩张的实质正当性包括:第三人与执行依据载明的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关系的依存性、实体利益归属的一致性、权利人对特定债务人享有权利的高度盖然性,可以兼顾执行效率与第三人程序保障等。
执行力扩张的范“围包括当事人的继受人、诉讼担当时的被担当人、为当事人或其继受人利益占有请求之标的物的人,前两者与变更、追加当事人有关。
执行担保人与妨碍执行的案外人不能从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理论加以解释,而宜从公法上加以考虑。
第一条 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追加当事人。
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析:为保证执行权行使的谦抑性,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认为,有观点主张扩大执行程序中变更追加当事人的范围,甚至主张只要第三人依实体法规定应当对被执行人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就可以变更追加其为执行当事人。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审判与执行的基本界限,也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将带来司法秩序的混乱。
变更追加当事人必须始终坚持法定原则,将变更追加事由严格限定于法律、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情形”。
关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债务利益所及的连带债权人或连带债务人,笔者认为:连带债权人可予追加,符合实体法原理,且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明确,对于被执行人影响较小,赋予被执行人依第三十条的规定申请复议权即可。
但对于连带债务人,毕竟相当部分的实体法裁判规则不属于执行权的授权规定,如对于被执行人配偶、连带保证人、连带侵权人等,在执行程序中不应追加。
《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实施后,原告必须在主张权利时认真考虑诉讼主张,在诉讼中解决民事责任主体问题。
以要求追加被执行人配偶案为例,申请执行人应向夫妻另一方再次提起诉讼,该诉讼为要求夫妻另一方针对生效判决确定的债务承担共同责任的给付之诉,其虽以确认已经裁判的债务为共同债务为前提,但应取得要求被执行人配偶连带给付的执行依据,故并非确认之诉。
浙江高院意见中“若判断为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申请执行人对此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诉讼,案由为夫妻共同债务确认纠纷”,笔者不敢苟同。
针对某被执行财产是否为共同财产的争议,应通过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解决。
执行实践中原则上可以先执行夫妻共同财产中的一半,配偶对此有异议的,赋予其通过案外人异议和案外人异议之诉救济的权利,以平衡执行效率与权利救济。
江苏高院民一庭2015年7月《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指南》中“执行法院以所涉债务系夫妻共同债务而查封、扣押、冻结夫妻共同财产,被执行人的配偶以执行依据确定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提出异议的”情形不应当再出现。
第二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该公民的遗嘱执行人、受遗赠人、继承人或其他因该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依法承受生效法律文书确定权利的主体,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作为申请执行人的公民被宣告失踪,该公民的财产代管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2条至9条解析:《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首次在司法解释层面,通过8个条文,明确规定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因公民死亡、法人或其他组织合并分立等发生概括继受,或者因债权转让、离婚分割等发生特定继受时,权利承受人可以申请变更追加自己为申请执行人。
第三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公民离婚时,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全部或部分分割给其配偶,该配偶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因该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依法承受生效法律文书确定权利的主体,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合并而终止,合并后存续或新设的法人、其他组织申请变更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六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分立,依分立协议约定承受生效法律文书确定权利的新设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七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清算或破产时,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依法分配给第三人,该第三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机关法人被撤销,继续履行其职能的主体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依法应由其他主体承受的除外;没有继续履行其职能的主体,且生效法律文书确定权利的承受主体不明确,作出撤销决定的主体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九条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且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该债权,该第三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析:2005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第三条现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经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
债权人在新形势下通过转让债权尽快实现债权价值的需求比较迫切,应当一体保护。
第十条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该公民的遗嘱执行人、继承人、受遗赠人或其他因该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取得遗产的主体为被执行人,在遗产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继承人放弃继承或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又无遗嘱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遗产。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被宣告失踪,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该公民的财产代管人为被执行人,在代管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合并而终止,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合并后存续或新设的法人、其他组织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分立,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分立后新设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为被执行人,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但被执行人在分立前与申请执行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作为被执行人的个人独资企业,不能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其投资人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作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该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
个体工商户的字号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该字号经营者的财产。
第十四条作为被执行人的合伙企业,不能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普通合伙人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作为被执行人的有限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有限合伙人为被执行人,在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五条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分支机构,不能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该法人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法人直接管理的责任财产仍不能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该法人其他分支机构的财产。
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直接管理的责任财产不能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该法人分支机构的财产。
第15、16条解析:民事主体资格与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不同,当事人能力和当事人的权利能力是也不完全一致。
没有民事主体资格的非法人组织具备独立的诉讼当事人的资格,具有形式上的当事人的地位。
但由于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故民事责任仍应由隐藏在其背后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实质当事人来承担。
笔者认为,此为当然解释,不属于执行力扩张的情形。
第十六条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人分支机构以外的其他组织作为被执行人,不能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依法对该其他组织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主体为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出资人或依公司法规定对该出资承担连带责任的发起人为被执行人,在尚未缴纳出资的范围内依法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17至25条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称,《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明确增加了现实需求迫切、法律关系简单、易于审查判断的几种变更追加被执行人情形,主要包括变更追加瑕疵出资有限合伙人、对瑕疵出资承担连带责任的公司发起人、出让瑕疵股权的股东、违规注销企业的清算责任人、承诺对被执行人债务承担责任的主体、无偿接受行政命令调拨财产主体、财产混同的一人公司股东等,以对逃避、规避行为形成精准打击。
第17、18、19、22条解析:《民诉解释》第274条、《执行规定》第79条至第81条的规定已体现出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力对责任财产持有人的扩张效力。
因此可以追加分立后的企业,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出资人或依公司法规定对该出资承担连带责任的发起人,追加抽逃出资的股东、出资人,未依法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的股东或依公司法规定对该出资承担连带责任的发起人,无偿接受被注销或出现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被责令关闭、歇业等解散事由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的股东、出资人或主管部门。
值得探讨的是,如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的行为发生在执行名义确定之前,审判程序中即应查清该事实并在执行名义中对投资者的责任作出确认;如抽逃出资的行为发生在执行名义确定之后,直接向执行债权人承担责任,实际上是” 代位执行。
另外,执行力不得连续扩张。
最高人民法院在对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2004)执他字第 28 号答复中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在执行中不得裁定追加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的开办单位,因该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不同于被执行人,其本身不是案件当事人,裁定追加第三人于法无据。
同理,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的债务人,也不得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