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雪的声音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雪的声音教案

(1)1.下雪的声音大吗?怎么样才能听到?
微弱地几近无声,需要屏气凝神才能听到。
2.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
过渡句的用法
(2)师生问答探究。
1——4段
师:下雪的声音像春风拂面的声音吗?
生:不,春风来了,倏忽又去;下雪的声音却是粘着你的耳畔,和你亲近着。
师:像小鸟展翅飞逝的声音吗?不,鸟儿永远是急匆匆的;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翩而至,袅袅婷婷,你必然会听到那伴舞的音乐了。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
四、拓展延伸
1、游戏:赛诗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
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
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
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洞庭
[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
这是作者运用的什么手法?
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
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
(齐读,
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十七个生字,会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背诵课文。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学情分析:
《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当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那颤动心弦的魅力时,朗读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共同的享受。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初读课文的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生词,并指名读课文。
三、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课件展示
2.学生畅谈交流。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ppt展示拟声词,分别问学生是什么声音,并给出具体动图。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自然界响亮而又美妙的声音,而后过渡到自然界几近无声的下雪的声音。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你知道怎么样才能听到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师:请问下雪的声音不像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介绍了下雪是微弱无声的,不像春风拂面的声音,也不像小鸟展翅飞逝声音,请问下面你怎么写?
生:下雪的声音像什么!
2.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交流。
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
(洞庭山水)
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
(指导读)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
6、(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