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艺术而审美地理解和把握课程与教学活动,努力把课程与教学活动提升到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层次。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一、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探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形态,特殊的审美意象,特殊的审美感兴,特殊的审美发生,特殊的审美文化,特殊的审美体验和特殊的审美设计等问题。
二、客观基础1、从内容看,课程与教学应当力图确立传授科学知识和正确的道德思想,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与审美的统一。
一方面,掌握知识和形成道德思想要不断地得到审美的润色;另一方面审美也必须包括科学真理和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的内容。
2、从过程看,课程与教学活动,应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过程。
3、从主体的感受来看,教学应该使人的理智感、道德感与美感取得相互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致性。
三、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程与教学中坚持审美实践,需要明确和遵循以美启真的原则和以美扬善的原则。
(一)以美启真的原则以美启真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教育者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去丰富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使学生在审美感兴中求取真知,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知的一种有效方式。
贯彻以美启真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在教学中调动各种审美因素,去诱发学生认识的强烈内部动因。
在教育领域,学生对课程与教学中的美的因素的体验,无疑会成为他从事学习活动的良好的内部动因,激发充实其精神力量,催生出广泛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接受知识,探索真理提供良好的动机背景。
这不仅体现于对课程内容的美的感受中,而且也体现于感受教学过程的美、教学环境的美等其它方面。
学生对不同的美的因素的感受、体验都将成为他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的“刺激剂”。
因此,依靠审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应是教师首先要注意的。
2、借助课程与教学中的各种审美活动,来发展学生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心理能力。
人对美的感兴是以自身较全面的心理能力参与其中的,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是需要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借助各种审美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协调发展,以美的丰富内涵和多维触角去唤醒学生尚处于沉睡中的某些心理能力或者解放那些被不当的育人方式所压抑了的心理能力。
3、在适当的条件下,让审美因素成为学生掌握真理的特殊工具。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教师应当善于捕捉适当的审美内容和时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渗入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大量的美的因素,必然会使学生透过美而更深刻地求得真,进而成为学生把握知识的特殊工具,并在不断地暗示中,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
以美启真原则的上述内容,从实质来看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丰富的审美因素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欲望、热情,同时也可以指导他们怎样去进行探究。
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正是包含了通过美的体验来认识事物的深刻含义。
(二)以美扬善的原则以美扬善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并利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陶冶学生的崇高道德情操,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从而沿着审美的途径去完成课程与教学所承担的教育性任务。
贯彻以美扬善原则的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借助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消解道德——伦理类课程与教学中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增加其自由性和活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在引导学生认识道德观时,必须同时引导他们从情感——美感的角度来细致地进行体验,利用课程内容中的美来减少空洞说教的因素,从而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提供广泛的情感基础,触发他们正确地进行道德认识的意向,使道德教育社会规范的硬性要求,转化为自由意志的培养,这样教学中的教育性本身将具有审美的意味。
而这反过来又加强了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并在更可靠的基础上推动以美扬善的实现。
2、利用课程与教学中的审美氛围,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从而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审美性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他们不知不觉地萌发出同课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而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又将必然地影响到他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帮助他们确立美好的生活理想,使他们的生活目标变得更加高尚。
因此,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氛围,以此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促进他们形成远大高尚的生活目标。
3、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审美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
鲜明良好的个性以及完善的人格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的美的对象。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不当的教学方式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反而会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带来极大的压制。
而对美的经常感受,尤其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深刻的美的体验,则是保证学生个性积极发展的重要前提。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自身和他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中得到美的体验,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不断地输送多样的美的因素,作为其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一、课程审美性的主要内容课程是丰富多彩的,它堪称是真理的荟萃,同时也蕴藏着人类文化许多令人震撼的美。
领略这种多姿多彩的美,将是使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真正的精神财富的必要条件,真理的美的光辉将把他们带向人类成就的最高点。
课程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两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的审美性课程既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象,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对象。
作为认识的对象,它带给学生有关真和善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和一般文化素养;作为审美的对象,它又使学生产生深厚的美的感受,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美的观念。
揭示课程内容的审美性,将会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知识力量的无穷。
(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课程形式是课程内容外在的表达方式,课程的种类、结构体系当以及具体的课程编制技术、知识的呈现方式等皆属于课程形式方面的因素。
当代,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等广为人们所关注,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为丰富课程的审美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多媒体和网络化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多姿多彩,其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
它将教师和学生对美的知识形式的构建融为一体,使课程体系中丰富的审美性的获得拥有了可靠的技术基础,也给予课程内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的统一以有力的支持。
二、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审美性是以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它社会美的因素作基础,不断地从各种不同形态的审美因素中吸取营养,用以哺育自身而形成的。
它的形成是在教与学的主体创造中实现的,教与学的审美性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体现在作为教学的整体构成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教学过程美、教学内容美、教学环境美、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美等。
这些特殊审美内容,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中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并达到有机统一的。
(一)、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
其次,教学过程的审美性,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的丰富的创造性是教学过程的美的内容,而教学过程结构的和谐性则是教学过程的美的形式。
(二)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后而具有审美特征的内容,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和善的内容获得美的形式。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它们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其美的因素都成了教与学的审美性的构成成份。
(三)教学环境的审美性教学环境包括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是教学的主要外部条件。
教学环境的审美性,是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审美性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举止、表情仪容的总和。
因此,所谓劳动形态的审美性,也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行为举止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劳动形态和学生的劳动形态彼此互相感染,产生“共振”,尤其是教师的劳动形态,对学生的劳动形态有着巨大的牵引作用。
上述四个方面作为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教与学审美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从其系统性看,它们又是教与学的审美性的集合,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所有对此感兴趣的人所感知、欣赏,并取得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教与学的审美性的整体形象中,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是它的“中枢”,而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教学环境的审美性、教师劳动形态和学生劳动形态的审美性则是它的“四肢“。
因此,在教与学的领域,要想缔造出完整优美的教学形象,就必须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劳动形态和学生劳动形态等诸方面作出全面的审美考虑和组织设计。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则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教和学在动态中的组合,其中包括了多种复杂的要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其关键是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符合若干美学的法则。
(一)完整性法则完整是指事物保持着它应有的各个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片面强调学而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完整的教学。
从美学意义上看,这两者都不可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因为它们都偏离了完整性这一重要法则。
教和学的有机联系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境)达成一种教和学内在的互相一致的结合,这样才会显示出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
如果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其他学生受到忽略,处于沉默或消极被动的状态,那么这种情形下形成的教学结构也是不完整的结构。
(二)有序和波动性法则事物结构的有序和波动性能给人心理上一种美的感受,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也应当是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过程,只有有序才能使教学过程在结构上显得清晰明确。
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便是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波动性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不应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它应当有起有落,呈曲线状。
因此,优秀教师总是注意在教学情境中设置问题,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活跃性。
如果说有序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层次性,那么波动则是强调教学活动的奇异性。
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然后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的动态过程。
它宛若一幅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动态图画,显示出新颖独特的格式。
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与波动性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对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要作合理的安排,做到有顺序、有重点、有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