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论讲授提纲

教学论讲授提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教学论研究的任务与学科性质(一)对教学现象、教学规律给以解释和说明的任务(二)对教学目标和教师教学过程给以规范的任务第二节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一、中国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私学中的教学经验(二)中国古代官学的教学1.中央官学2.地方官学(三)中国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1.清末和民国时期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实践2.清末和民国时期师范教育系统中的教学法理论(四)1949年后学习苏联教学论——马克思主义教学论在中国的确立(五)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的新进展1.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解放,为新时期教学秩序的恢复,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及展开现代教学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2.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教学论体系,并出现新的研究领域,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增强二、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一)古代个别教学时期的教学思想(二)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 拉特克和夸美纽斯的贡献2. 18、19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理论的发展4. 20世纪下半叶教学理论的进步3.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的教学思想三、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一)哲学作为方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二)具体学科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1.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2.社会学也是教学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节学习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学论的意义(一)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二)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时期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三)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二、学习和研究教学论的方法(一)方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二)具体学习方法1.读书思考法2.观察法3.案例分析方法4.教师角色体验思考与练习:1.如何认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发展如何促进了教学论的进步?3.举例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展开教学理论中国化与实践探索的?4.到中小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并与教师访谈,以深入理解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5.小组讨论:有人认为“教学没有规律”,你们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阅读资料:1.《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2.[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第二章教学现象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教学现象的内涵及研究教学现象的意义,了解教学现象的分类,学会在课堂中观察研究教学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现象的类型、研究教学现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现象的内涵一、研究教学现象的意义(一)教学现象是教师于学生日常教学生活的表现,是教师理解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二)教学现象是教学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揭示教学规律的起点(三)研究教学现象反映了教学研究思维方法的进步二、教学现象的内涵(一)教学现象的常识理解(二)教学现象的教育学理解1.教学现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现象2.课堂教学现象的表现包括较为普遍性的教学科学现象和具有情境性的教学人文现象两个方面3.教学现象总是发生在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中第二节教学现象的类型一、教学现象的分类标准二、教学现象分类(一)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二)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三)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四)不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第三节教学现象的研究一、教学现象研究的方法(一)课堂观察法(二)深描解释法(三)教学案例研究法二、教学现象研究的案例分析(一)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练习:1. 什么是教学现象?研究教学现象的意义是什么?2. 划分教学现象类型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现象主要有哪些类型?3. 到中小学课堂去见习,运用教学现象的研究方法分析所观察的教学现象。

4. 举例说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现象并分析其类型。

阅读资料: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美]Thomas L. Good and Jere E. 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王鉴:《课堂研究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三章教学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教学的基本含义,了解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界关于教学本质问题研究的基本脉络与走向,掌握关于教学的认识性、实践性、社会性、文化性、伦理性等属性的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基本性质、关于教学本质问题研究的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的涵义一、关于教学涵义的典型理解(一)不同定义方式下的教学概念(二)我国传统理解中的教学概念二、教学的涵义(一)教学的定义(二)确定教学概念的意义第二节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一、什么是教学本质?(一)教学本质的含义(二)教学本质的特征二、关于教学本质的主要观点(一)教学本质的“特殊认识说”(二)教学本质的“发展说”(三)教学本质的“层次类型说”(四)教学本质的“学习说”(五)教学本质的“实践说”(六)教学本质的“交往说”三、教学本质研究的时代演进第三节教学的基本性质一、认识性二、实践性三、社会性四、伦理性五、文化性思考与练习:1.根据自己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对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访谈、记录并分析,把结果写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

2.你认为本章所分析论述的诸种基本性质,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哪些方面的积极要求?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3.梳理一下你自己的教学观,看看都具有哪些特点,与本章所列者有何不同?4.请对中小学存在的体罚现象,进行评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5.以本章所涉及的有关理论观点为依据,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教师发展中比较热点的问题,从理论上予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阅读资料: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唐文中主编:《教学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广君主编:《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郭华著:《教学社会性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网站。

7.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第四章教学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有关教学原则的新观念,了解20世纪中重要的教学原则体系及我国教学理论界关于教学原则问题研究的基本脉络与走向,掌握不同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不同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一、教学原则的涵义二、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二)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据(三)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三、教学原则的特点第二节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一、教学原则体系的含义二、历史上的教学原则体系(一)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二)当代有影响的教学原则体系1.以教师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为主要依据而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2.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发现能力为主要根据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3.以活动论观点为指导,从教学工作的诸环节出发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第三节教学原则的阐释一、教学的目的性原则二、教学的积极性原则三、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四、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五、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六、教学的伦理性原则七、教学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八、教学的创造性原则思考与练习:1.讨论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和特点。

2.深入思考教学原则体系建立的依据。

3.观摩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评析他(她)所贯彻的教学原则。

阅读资料: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及教师角色的特点、学生的本质、学生学习的含义和主要特点、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教师职业的性质、学生学习的基本类型;掌握教师的基本角色及其转化,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特征和对师生关系的新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特征和对师生关系的新要求、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及其职业性质(一)教师的概念(二)教师的职业性质二、教师的职责及其角色特征(一)知识的传授者(二)学习者(三)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四)教学的组织者(五)教育的研究者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二)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三)学生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具有个别差异性二、学生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二)学习的分类第三节师生关系一、理想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一)理想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二)理想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二、师生关系的特点(一)对象的限定性(二)关系的规范性(三)教师的主导性(四)学生的能动性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二)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

2.如何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3.观摩一个课堂教学实例,讨论分析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4.调查一所学校或访谈几位教师或学生,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

阅读资料:1.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田正平、肖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六章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与作用,了解它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有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