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本讲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2
由三个案例想到……
▪ 婚姻与性 ▪ 自慰女生的秘密 ▪ 公交车上的情侣 ▪ 艺术
3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 三、人的社会化的条件 ➢ 四、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6
▪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
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 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 续和发展下去。
17
三、社会化的生物与社会条件
▪ 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13
上述7 个个体之所以没能成长为正常的 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化过程。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社会化都是极端重要 的。
个体只有通过能动地接受、适应社会中 的既有“文化”,也就是只有通过“社会 化”,才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进行 “社会互动”,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
50
(二)继续二、社社会会化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1、继续社会化的概念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的原因 ➢ 第一,在人的发展阶段中需要扮演新的角色,从而需 要学习与这些角色相适应的技能、知识和规范。 ➢ 第二,在扮演同一社会角色时需要不断学习。 3、特殊形式—发展社会化
34
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分为认知的政治社会化、情感的政治社会 化和评价的政治社会化
35
认知的社会化
▪ 就是将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功能、运作 方式、政治产品的产生和实施过程等方面 的知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将现行政治体 系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广泛公布, 将政府的政策和法令、所遇到的困难和所 取得的政绩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获得人们 的了解、同情和支持。
9
——1799年,在法国南部亚 维伦的山中,三个猎人发现了一 个约11岁的裸体儿童,他们将他 强行带回,交附近乡村一寡妇看 管,数日后他逃至山上, 半年后 又被强行送入医院。他行走如禽 兽,喜欢生吃菜果和小动物,不辨 冷热, 不了解语言。经过心理学 家测试,他的智力还不如1岁的儿 童。
10
——1920年,印度牧师在加尔 各答附近的狼洞中发现两个女孩, 大的约8岁,名叫玛拉,小的约1岁 半,不久,小女孩死于疾病。玛拉 的行为和狼一样,喜食生肉,不辨 冷热,日间睡觉,夜里起来乱走, 眼睛发亮,声如狼嗥,不愿穿衣, 没有羞耻感。到了13岁才终于学会 挺身走路,学会穿衣,有羞耻感。 到15岁时,才识45个字。
扶,还是不扶?
13万网友参与调查:62.54%选择“绝对不会, 怕惹麻烦”;33.45%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 决定”;4.01%觉得“肯定该扶,“这是起码的公 德”。
热心人只敢帮这位老人翻个身
27
角色扮演的学习
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 的角色,能够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学习如何扮演角色。
形象思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 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21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 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 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是生理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 可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等阶段
➢ 基本社会化特殊形式——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的角色需
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如职业学校教育、 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49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Ⅱ
基本社会化在青少年阶段容易遇到的问题: ➢ (1)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4)社会的迅速变迁 ➢ (5)代沟
28
五、人的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类型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29
▪ 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是向儿童传授语言
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
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30
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 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18
语言能力
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 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 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口头语言
语言 书面语言
形体语言
19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 会化、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38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 家庭 ➢ 同龄群体 ➢ 学校 ➢ 工作单位 ➢ 大众传播媒介
二、社会化过程
➢ 基本社会化 ➢ 继续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代沟问题
39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的机制
❖ 人的社会化的机制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 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 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 内在心理特征等。
家庭
大众传媒
社会化的主体
工作单位
学校
同龄群体
42
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3
学校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学校是专 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群体机构。
47
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48
尼尔·波兹曼的著作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Ⅰ
➢ 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 得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的学习也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 用规范和道德规范知道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
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 和控制等重要功能。
社会分工的发展将会破坏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出现 “失范”状态,严重者更会导致“社会解组”。
26
一个老人倒下,引发连锁反应:扶,还是不扶? 有巡街的保安上前询问情况;有热心的路人帮忙拨打 救助电话;有附近商铺的店员递出羽绒服给老人保暖, 但是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
22
四、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从出生到青年阶 段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化有如 下一些基本内容。 ➢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 (4)明确生活目标 ➢ (5)培养社会角色
23
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或劳动技能的学习
5
3、人的社会化的特征
1、社会强制性。 2、主观能动性 3、终身持续性。 4、相互性。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人的社会化的意 义何在?
8
——我国明朝时,燕王朱棣为了夺 取帝位,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的政 变,明惠帝被打败后从地道逃出,改换 僧装,流浪各地。燕王夺取帝位后,为 了防止明惠帝的儿子朱文圭长大后与乃 父联络,“兴风作浪”,把他严密地软 禁起来,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当时朱 文圭只有 2 岁,待几十年后放出来时, 他已经长大了,但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 关于社会化机制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 ➢ 教化论 ➢ 学习论 ➢ 互动论
40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2、社会化的机构 ➢(1)家庭 ➢(2)同龄群体 ➢(3)学校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41
社会化的主体/机构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和最有 影响力的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44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 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45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 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46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角色扮演的学习
道德规范的学习
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内容
24
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
在早期社会化阶段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 文化知识的学习。
生活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家庭占主要位置,然 后是邻里和伙伴群体。
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等正式组织中学习到的。
25
道德规范的学习
11
——1940 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 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这也是 一个女孩,名叫安娜,被发现时已6岁。 由于她是个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坚持把 她藏在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 人。她只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 和关心,而丝毫没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机 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不会 走路,不会保持个人清洁,也不会自己 吃东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 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