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论”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中)1、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的()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A.第一卷B.第二卷C.第三卷D.第四卷2、()将欧洲社会学理论引入美国,建立了结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对美国和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A.萨姆纳B.帕克C.帕森斯D.米德3、1902年,()翻译了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是第一本整本引进的外国社会学著作。
A.严复B.章太炎C.谭嗣同D.吴文藻4、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主要依据将社会分为()。
A.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B.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C.自然社会与农业社会D.农业社会与网络社会5、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
A.马克斯·韦伯B.迪尔凯姆C.孔德D.斯宾塞6、在文化结构中,最小而且有意义的单位是()。
A.文化观念B.文化元素C.文化丛D.文化模式7、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危机的状况,这是一种()。
A.代沟B.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C.社会性断乳D.理想与现实的矛盾8、()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A.集体行为B.社会互动C.社会合作D.社会竞争9、拟剧论的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贝尔B.赖斯比特C.戈夫曼D.卡斯特10、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混淆B.角色紧张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11、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几代同堂,并且是由核心家庭纵向扩大而非横向扩大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主干家庭D.单亲家庭12、社会流动的三种模式中,不包括下列哪一种?()A.开放式流动B.结构性流动C.封闭式流动D.混合式流动13、从社会分化的基础来看,由于年龄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分化是一种()。
A.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B.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C.水平分化D.垂直分化14、“社区”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最先使用的。
A.马克斯·韦伯B.滕尼斯C.达伦多夫D.哈贝马斯15、“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我国社会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旨在描述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
A.陆学艺B.费孝通C.郑杭生D.雷洁琼16、城市化的动力不包括()。
A.农村的中心作用B.工业化C.城乡差别D.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7、社会制度的中观层次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层次,这一层次不包括()。
A.经济制度B.家庭制度C.工作单位的聘任制度D.宗教制度18、派生的社会制度是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具体地讲,它不包括()。
A.政治制度B.教育制度C.宗教制度D.经济制度19、()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
A. 贝塔系数B.基尼系数C. 恩格尔系数D.相关系数20、有一个人的身高实际为175厘米,经同一测高仪器反复测量都是176公分,这说明()。
A、测量工具和结果有信度,但无效度B、测量工具和结果有效度,但无信度C、测量工具和结果既有信度,又有效度D、测量工具和结果既无信度,又无效度二、多选题(从备选的五个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中。
错选、多选、少选或末选均不得分)1、下列著作中,属于斯宾塞的著作有()。
A.《实证哲学教程》B.《自杀论》C.《社会学原理》D.《社会学研究》E.《社会静力学》2、社会学创立以来,主要的不同意见有()。
A.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
B.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C.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
D.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或社会制度的科学。
E.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3、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分别是()。
A.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C.社会变迁D.社会建设E.社会管理4、下列关于社会初级群体的表述中,正确的包括()。
A、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B、家庭是社会初级群体的典型。
C、非正式控制是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
D、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中包括邻居。
E、朋友圈子不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5、社会角色的特点主要有哪四个方面()。
A.普遍性B.具体性C.自致性D.复杂性E.表现性6、按照社区的功能分类,社区主要包括()。
A.经济型社区B.行政型社区C.文化型社区D.宗教型社区E.法定社区7、按城市规模划分,城市可以分为()。
A.特大城市B.大城市C.中等城市D.小城市E.城镇8、按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分类,越轨行为主要有()。
A.不从俗行为B.不道德行为C.违纪行为D.违法行为E.犯罪行为9、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A.人格系统B.价值系统C.规则体系D.组织系统E.设施系统10、调查研究的技术包括()A.调查研究的组织技术B.社会测量技术C.资料收集技术D.资料整理技术E.资料分析技术三、判断并说明理由:(对每小题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无论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必须详细说明理由)1、社会学就是关系学。
2、物质文化比精神文化重要。
3、社会性断乳的根本原因是代沟。
4、只要拥有体面的财富就算是新中间阶级。
5、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就是职业。
四、材料题1、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社会角色与社会问题的相关知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谈谈您对材料中人物及其事迹的认识。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纪实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村一个贫寒农家。
1999年初秋,他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走进梦寐以求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
事实上,徐本禹在大学期间究竟帮助过多少人,连最了解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不清。
辅导员陈曙说:“他还为别人献过血,捐过骨髓,他做的过好事,我们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3000册图书和几大箱衣服登上列车,去实践他阳光下的诺言。
随行的还有7名大学生。
临行前,徐本禹从自己刚获得的6000元国家奖学金中拿出2400元交给辅导员崔蜜蜜老师,请她给自己一直资助的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每月寄100元作为生活费。
2003年7月17日,徐本禹一行抵达贵阳。
在武汉和贵阳两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他们顺利达到了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
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严酷得多。
这里不仅物质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是一个没有电,不通车,不通电话和邮路,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一日三餐一成不变的包谷渣和酸菜汤,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成堆的跳蚤和臭虫不停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
到8月1日,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
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话语障碍使徐本禹难以融入当地的环境。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助的蚕蛹,被孤独和寂寞紧紧包裹着。
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
没有人交流,没有人倾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看,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
岩洞里的教室非常昏暗,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在岩洞中共鸣,显得十分嘈杂。
他每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8个小时。
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
学生基础极差,对外部世界全然无知,写一篇200多字的作文有几十个错别字是很普遍的现象。
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一二十遍他们还是不懂。
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
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
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
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
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原来只有140人,现在超过了250人。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作文的篇幅长了,语句顺了,错别字也少了很多。
数学参加全县统考,最高分原来只有83分,现在提高到99.5分。
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只要他走上讲台,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就一眨不眨地望着他。
……2005年1月16日晚:徐本禹来到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
全场掌声雷动,泪光闪闪。
颁奖词这样写道:“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他离开了;在贫穷的小山村,他到来了。
他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只为兑现一个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只为大山里那份深切的渴望。
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充满阳光,爱被期待着。
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他点燃的火把,刺痛着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他的平凡而感动,为他的质朴而震撼。
徐本禹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一位青年问题研究专家说:“徐本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穷且益坚,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勇担责任。
”2、阅读以下背景材料,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设计一项关于“丁克家庭”的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的内容要求:论证选题,提出研究假设,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方式和方法,如何做好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如何搜集调查资料,如何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
丁克一族丁克(DINK)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即双收入无子女的意思。
丁克族:固守双收入、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模式的都市人群,他们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生。
丁克族标志,比较好的学历背景;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很少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经常外出度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白丁: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
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受现代思潮影响,近年里,有不少青年夫妇,双双有良好的事业与收入,婚后却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丁克”家庭的夫妇主张摆脱传统婚姻中传宗接代的观念,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