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向量“四心”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习题【强烈推荐】

平面向量“四心”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习题【强烈推荐】

平面向量“四心”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习题【强烈推荐】平面向量的“四心”是指三角形的外心、内心、重心和垂心,它们各自具有特殊的性质。

在高中数学中,向量问题经常与“四心”问题结合考查。

因此,熟悉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意义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四心知识点总结如下:重心:1.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也是重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2.重心坐标为$(\frac{1}{3}(x_A+x_B+x_C),\frac{1}{3}(y_A+y_B+y_C))$。

垂心:1.垂心是三角形三条高线的交点,也是垂足到三角形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

2.若垂心为$O$,则有$OA\cdot OB=OA\cdot OC=OB\cdot OC$。

外心:1.外心是三角形三条中垂线的交点,也是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

2.若外心为$O$,则有$OA=OB=OC$,或$(OA+OB)\cdot AB=(OB+OC)\cdot BC=(OC+OA)\cdot CA$。

内心:1.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也是到三角形三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2.若内心为$O$,则有$a\cdot OA+b\cdot OB+c\cdotOC=0$,其中$a,b,c$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

下面是一些经典题:1.在$\triangle ABC$中,$D,E,F$分别为$BC,CA,AB$的中点,$M$为重心,则$\vec{AM}$等于()。

A。

$\frac{1}{3}(\vec{AD}+\vec{BE}+\vec{CF})$B。

$\frac{1}{2}(\vec{AD}+\vec{BE}+\vec{CF})$C。

$\frac{1}{3}(\vec{AD}+\vec{BE}+\vec{CF})+\vec{OG}$ D。

$\frac{1}{2}(\vec{AD}+\vec{BE}+\vec{CF})+\vec{OG}$ 答案:C2.在$\triangle ABC$中,$O$为坐标原点,$P$满足$\vec{OP}=\frac{1}{3}(\vec{OA}+\vec{OB}+\vec{OC})$,则$P$一定在()上。

A。

内心B。

重心C。

外心D。

垂心答案:B3.在$\triangle ABC$中,$O$为坐标原点,$P$满足$\vec{OP}=\frac{1-\lambda}{3}\vec{OA}+\frac{1-\lambda}{3}\vec{OB}+\frac{2\lambda+1}{3}\vec{OC}$,其中$\lambda\in\mathbb{R}$,则$P$一定在()上。

A。

内心B。

重心C。

外心D。

垂心答案:B解析:取$AB$的中点$D$,则$2\vec{OD}=\vec{OA}+\vec{OB}$。

将$\vec{OP}$化简得$\vec{OP}=\vec{OD}+\frac{2\lambda+1}{3}\vec{OC}$。

因此,$\vec{P},\vec{C},\vec{D}$三点共线,即$P$在重心上。

1.已知向量 $\overrightarrow{AB} = \lambda\overrightarrow{CD}$,则 $\triangle ABC$ 和 $\triangleAPQ$ 的面积之比为多少?设 $|AC|=\mu$,则$|AG|=\frac{2}{3}|AD|=\frac{1}{3}|AC|=\frac{1}{3}\mu$,$|AP|=\frac{2}{3}|AD|=\frac{1}{3}|AB|=\frac{1}{3}\lambda\mu $。

由于 $P,G,Q$ 共线,故frac{|APQ|}{|\triangleABC|}=\frac{|AP|\cdot|AQ|}{|AB|\cdot|AC|}=\frac{\frac{1}{9}\la mbda^2\mu^2}{\frac{1}{4}\lambda^2\mu^2}=\frac{4}{9}$$答案为 $\frac{4}{9}$。

2.在 $\triangle ABC$ 中,$BC=6$,若 $G$,$O$ 分别为$\triangle ABC$ 的重心和外心,且 $OG=6$,则 $\triangle ABC$ 的形状是什么?取 $BC$ 的中点 $D$,连接 $AD$、$OD$、$GD$,则$OD\perp BC$,$GD=\frac{2}{3}AD=\frac{1}{3}AG$。

又$OG=6$,故 $AG=12$。

由勾股定理得 $AD=3\sqrt{3}$,$GD=\sqrt{3}$。

又因为 $\triangle OGD$ 是 $BC$ 的中线三角形,故 $OD=\frac{1}{2}BC=3$。

由勾股定理得$OG^2=OD^2+GD^2$,即 $6^2=3^2+(\sqrt{3})^2$,故$\triangle ABC$ 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为 C。

3.$O$ 是平面上一定点,$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 $P$ 满足 $OP=OA+\lambda(|AB|+|AC|)$,$\lambda\in(0,+\infty)$,则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triangle ABC$ 的什么点?设 $|AC|=\mu$,则$|AP|=|OA|+\lambda(|AB|+|AC|)=\lambda\mu+\sqrt{(1-\lambda)^2\mu^2+|OA|^2}$。

由于 $P$ 在以 $A$ 为圆心,$AB+AC$ 为半径的圆上,故 $|AP|=AB\cos BAC+AC\cosCAB$。

代入上式并平方得lambda^2\mu^2+2\lambda\mu\sqrt{(1-\lambda)^2\mu^2+|OA|^2}+(1-\lambda)^2\mu^2=|AB|^2\cos^2B+|AC|^2\cos^2 C+2|AB||AC|\cos B\cos C$$由于等式两边都是关于 $\lambda$ 的二次函数,故上式成立当且仅当它对于三个$\lambda$ 值都成立。

取$\lambda=0$,则 $P=A$,此时等式显然成立。

取 $\lambda=1$,则 $P=O$,此时等式化为 $0=0$,也成立。

取 $\lambda=\frac{1}{2}$,则frac{1}{4}\mu^2+2\mu\sqrt{\frac{1}{4}\mu^2+|OA|^2}+\fra c{1}{4}\mu^2=\frac{1}{4}(|AB|^2+|AC|^2+2|AB||AC|\cos B\cos C)$$移项并代入 $\cos B\cos C=\frac{1}{2}(\cos(B-C)+\cosA)$ 得mu^2+4\mu\sqrt{\frac{1}{4}\mu^2+|OA|^2}+|AB|^2+|AC|^2 -2|AB||AC|\cos(B-C)-2|AB||AC|\cos A=0$$注意到 $\cos(B-C)$ 是常数,故上式对于所有 $\mu$ 都成立当且仅当 $|AB|^2+|AC|^2-2|AB||AC|\cos A=0$,即 $A$ 是$\triangle ABC$ 的垂心。

答案为 D。

已知动点P满足OP=OA+λ(AB+AC),其中O为平面上一定点,λ∈(-∞,+∞),则动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内心。

设AE=AB/|AB|,AF=AC/|AC|,则四边形AETF是菱形。

因为OA=|OA|(AE+AF),所以OP=|OA|(AE+AF)+λ|AB+AC|(AE+AF),即OP=|OA+λ|AB+AC| (AE+AF),所以OP平移OA+λ|AB+AC| (AE+AF)得到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圆心为△XXX的内心。

另外,当aOA+bOB+cOC=0时,移项并利用向量表示内心的公式可得O 为△XXX的内心。

1、已知点O满足(OA+OB)·AB=(OB+OC)·BC=(OC+OA)·CA,证明O是△XXX 的外心。

证明:设AD、BE、CF分别为△ABC的角平分线,I为△XXX的内心,则由角平分线定理可知:frac{BD}{DC}=\frac{AB}{AC},\frac{CE}{EA}=\frac{BC} {BA},\frac{AF}{FB}=\frac{CA}{CB}$$又因为O在△XXX的外接圆上,所以有:frac{OA}{OD}=\frac{AB}{BD},\frac{OB}{OE}=\frac{BC} {CE},\frac{OC}{OF}=\frac{CA}{AF}$$将上述等式代入已知条件可得:OA+OB)\cdot AB=(OC+OA)\cdot CA$$$$\Rightarrow\frac{OA}{OD}\cdot BD+\frac{OB}{OE}\cdotCE=\frac{OC}{OF}\cdot AF$$代入上述等式可得:frac{AB}{BD}\cdot BD+\frac{BC}{CE}\cdotCE=\frac{CA}{AF}\cdot AF$$$$\Rightarrow AB+BC=CA$$因此,O是△XXX的外心。

2、设O为△ABC的外心,已知3OA+4OB+5OC=,求△ABC内角C的值。

解:由外心的性质可知,AO=BO=CO=R,其中R为△XXX的外接圆半径。

因此:3OA+4OB+5OC=3R+4R+5R=12R$$代入已知条件可得:12R=\frac{1}{2}AB\cdot AC\cdot BC\cdot \sin C$$化简可得:sin C=\frac{24R^2}{AB\cdot AC\cdotBC}=\frac{24}{5\sqrt{3}}$$因此,$$C=\arcsin\frac{24}{5\sqrt{3}}$$3、已知O为平面上的一定点,A、B、C是该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CA=CB-2AB·CP,则P点轨迹一定通过△XXX的内心。

证明:设I为△ABC的内心,AI、BI、CI分别交△ABC 的外接圆于点D、E、F,则由欧拉定理可知:OI^2=R^2-2Rr$$其中,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r为△XXX的内切圆半径。

又因为O为定点,所以OI为定长,因此:R^2-2Rr=k$$其中,k为常数。

因此:frac{1}{2}(AB+AC+BC)R^2-2\cdot\frac{1}{2}(AB+AC+BC)\cdot r=k$$代入已知条件可得:frac{1}{2}(AB+AC+BC)R^2-2\cdot\frac{1}{2}(AB+AC+BC)\cdot\frac{2\sqrt{3}S}{AB+AC+BC}=k$$其中,S为△XXX的面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