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视频讲解]
18.1 复习笔记
一、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1.通货膨胀的概念
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因人因时而异。
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现象。
对于这个定义,有必要增加几点说明:
(1)考察的对象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区别于股票等金融资产的名义货币价格。
(2)指的是货币价格,即商品、劳务与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而非不同商品、劳务之间的相对比价。
(3)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经济周期性的萧条以后出现的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不是通货膨胀。
(4)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5)是价格总水平的明显上升。
轻微的价格波动就不是通货膨胀。
不过,这一数量标准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
2.通货膨胀的分类
可以按不同标准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
(1)按市场机制作用不同分类:可将其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2)按价格上涨速度分类:可将其分为爬行、温和、恶性通货膨胀。
(3)按通货膨胀预期分类:可将其分为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4)按通货膨胀原因分类:可将其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和型、结构型和体制型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度量
通货膨胀的程度可用通货膨胀率表示。
日前世界各国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数主要有: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Deflator)、核心价格指数等。
(1)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度量的特点
①含义:又叫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编制,用以测定一定时期居民生活费用水平变化趋势和程度。
②优点: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③缺点: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部分,从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可能由于品质的改善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2)以批发物价指数度量的特点
①含义:是指根据若干种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一种价格指数。
②优点: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原材料、非零售制成品的价格信息。
③缺点: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业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
(3)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度量的特点
①含义:它等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②优点:范围广泛,能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③缺点: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不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4)核心价格指数
在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中,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波动最大,而这两者价格的变化往往与社会总供求对比、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并无紧密的直接联系。
因此,把剔除了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之后的物价指数视为核心价格,并用这种经过处理后的指数来度量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程度。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说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可以表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有两方面:(1)实际因素,如投资需求增加;(2)货币因素,或货币需求减少,或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图18-1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这样的分析是以总供给给定为假定前提的。
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的增加,物价水平可以不动;如果总供给不能以同等规模增加,物价水平上升较缓;如果丝毫不能引起总供给增加,需求的拉动将完全作用到物价上。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可用图18-1加以说明。
在图18-1中,横轴Y代表总产出,纵轴P代表物价水平。
社会总供给曲线AS可按社会的就业状况而分成AB、BC与CS三个线段。
(1)AB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意味着供给弹性无限大。
这是因为这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或失业人群。
当总需求从D1增至D2时,总产出从Y1增至Y2,而物价并不上涨。
(2)BC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则表示社会逐渐接近充分就业,这意味着闲置资源已经很少,从而总供给的增加能力也相应较小。
此时,在需求拉动之下的产出扩张将导致生产要素资源价格的上涨。
因此,当总需求从D2向D3、D4增长时产出虽也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同时物价开始上涨。
(3)CS线段的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的生产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即不存在任何闲置的资源,Y f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
这时的总供给曲线就成为无弹性的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当总需求从D4增加至D5时,只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2.成本推动说
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
成本推动的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价格(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论)。
(1)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图18-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理论模型在于论证: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
所以,总需求给定是假设前提。
既然存在这样的前提,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应的则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
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可用图18-2表示。
在图18-2中,初始的社会总供给曲线为A1S。
在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从A1S上移至A2S、A3S。
结果,由于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失业增加、实际产出缩减。
在产出由Y f下降到Y2、Y1的同时,物价水平却由P0上升到P1、P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滞胀”。
3.供求混和推动说的含义及特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例如,过度需求——物价上涨——提高工资——成本(工资)推进通胀。
“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图18-3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当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时,就业的难题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
这样,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现实。
供求混合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如图18-3所示。
图18-3实际上是将图18-1和18-2综合在一起所得的结果。
由于需求拉上(即需求曲线从D1上升至D2、D3)和成本推进(即供给曲线从A1S上升至A2S、A3S)的共同作用,物价则沿CEFGI呈螺旋式上升。
4.中国改革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
(1)需求拉上。
一种观点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而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过大引起。
另一种是直接归因于信用膨胀。
实际上二者交错影响。
(2)成本推进。
一种观点强调工资因素,另一种强调原材料成本价格调整也同时起作用。
无论原因如何,直接导致企业产品价格的上升。
(3)结构性。
在供求总量平衡时,某些关键产品供求失衡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中国初级产品的短缺造成价格不断上涨,成为结构性通胀的主要促成因素。
(4)体制说。
实际是需求拉上的体制解释。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资金运用不承担风险,投资效益很低,而国有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即使没有效益也能维持,这种扭曲的关系下总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