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 香农—韦弗模式 •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谁(传播者) • 说什么(讯息) •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t
• 对谁说(受传者)
•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
人际传播的动机、目的和功能最终都要 落实在人际关系上。 • 人际关系P90
(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身势语的传播功能
• • • • •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
•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 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 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
三、人际传播与库利 的“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自我”概 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层意思:
• 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 • 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 • 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感受器: 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 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臵——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臵——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臵——大脑 输出装臵——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 器官的肌肉神经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
•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 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 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 生。
•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 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 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 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 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 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 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 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 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 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
•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的“群体”概念 • 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提出的“群体的本质特征” • (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群体的概念
• 社会群体,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 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两种人际传播: 面对面的传播 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 2、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 4、属于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功能
• 沟通信息 • 联络感情 • 协调关系
a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 化,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 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缺乏 互动; 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b
c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人际传播是个人 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 播活动。是一种最典 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也是人与社会最直接 的体现。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的多样性
•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 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的范畴: 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通过 因特网互送电子邮件等。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 • • • •
1、传播者(信源) 2、受传者(信宿)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 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 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 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 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self interaction)”。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 扮演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角色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可能的反馈
个体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次解释或加工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噪音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控制论模式和系统论模式的区别
• 控制模式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 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控制论 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微观、单 一,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 • 系统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会运 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综合、注重传播 外部因素。 •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有: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 克模式
• 基本特征: • 持续的交往 • 稳定的结构 • 明确的认同
• 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也不叫 社会群体。 男人女人、工人、年轻人
内聚力:隐性群体意识、显性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
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感情(我们)
群体合意(目标和规范)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体在群体 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包括群 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好坏的判 断标准。
二、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具有双向互动性
(一)“主我与客我”理论(“符号互动理 论”)
• • • • • •
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作《精神、自我与社 会》(1934年)等。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 (3)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 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 传播相互链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W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讯息 信源 发射器 信号
接收到 的信号 接收器
讯息 信宿
噪源
特点: 1、技术特征,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3、揭示了编码与译码这对相反相成的传播因素和功能。 4、设臵“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 息损失。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三)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讯息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C
讯息
R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社会总系统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 “主我” I——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 “客我”Me——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 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 的体现。 •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 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 化。
•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米德指出“人的 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 客我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的过程”。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 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 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 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 取行动。
二、 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一)什么是人际传播
传播过程的特点
•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
模式,就是对现实事物的结构、关系和 功能所做的一种直观而简洁的理论描述。
•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 的方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
“没有一个模式能概括一切,如果它能做 到这一点的话,那它就反而违背模式的宗 旨——简单地再现现实了。”
——塞弗林与坦卡德
•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什么是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 是个人在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 • 人内传播是各种人类传播的基础。
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