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三 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带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三 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带解析)

(三)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在主观题设问中经常会涉及到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影响、意义类问题是高考中的一大类,几乎每年都有涉及,而且有些年份涉及的特别多,因此要引起注意。

作用、影响、意义含义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在此先予以提醒:作用一词较为中性,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和影响基本一样;意义一般为积极影响。

对于这类题应该如何作答,现总结方法技巧如下:一般性通用方法与技巧(即适合所有主观题的一般方法技巧)。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阅读材料时注意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调出自己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帮助理解材料解答问题。

2、要注意看分写点作答。

如一般4分答两点或四点;9分一般答三点、四点或五点等。

由于不同出题人习惯不一所以作者建议尽量多打一点或者两点作为备用点,以免因为点不够而失分。

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所独有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作用、影响、意义:对人或事物的影响或作用。

2、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其本身的含义作答。

3、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设问中的提示作答。

4、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深化、联系,并注意平时注意积累一些专家的论述结论。

5、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实在找不到太好的思路,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作答。

6、在试卷上作答时要注意要点序号化,多角度回答和用学科术语回答。

7、注意卷面整洁美观。

下面对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作用、影响、意义:对人或事物的影响或作用。

理解清楚概念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很多题目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现举例如下:(2019年全国1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秦商鞅变法和魏晋南北朝时曹魏末年”,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6分可能2点,每点3分;也可能3点,一点2分;甚至四点。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结合所学可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②根据“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可得出““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2018年全国卷2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发展”,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5分可能2点,一点3分两点5分;也可能3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尽管别扭但这是高考常用的一种给分方式;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结合所学可得出“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②根据“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可得出“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019年全国三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9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汉朝的制度”,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9分可能3点,每点3分;也可能4点,一点3分,两点5分,三点7分,四点9分,尽管别扭但这是高考常用的一种给分方式;当然也有可能个别例外的要求5点。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结合所学可得出“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②根据“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可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③根据“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得出“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④考虑汉朝国家治理对后世的影响得出“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二)做作用、影响、意义类题目要根据其本身的含义作答。

例如:(2018年全国2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5分可能2点,一点3分两点5分;也可能3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结合所学可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②根据“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