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历史视野中的石油问题
【热点预测】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石油价格及其供求关系的变化,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国际格局演变的深刻反映。
德国经济学家恩道尔在其著作《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中认为,过去100年的世界历史,可以称作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
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疯狂飙升,许多观察家预言油价会突破每桶200美元,全球的经济秩序面临着严峻挑战。
石油危机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并引起连锁反应。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高中历史复习,要关注石油问题,做到有备而无患。
【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公元578年)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酒泉赖以获济。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延(延安)境内有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石油)主治小儿惊风,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
材料二:(如图A)
图A
材料三:(如图B)
图B
材料四:1859年8月27日,“石油鼻祖”德里克在美国宾斯法尼亚州西北部打成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于23米处冒出了石油,开启了近代石油工业的大门。
到19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石油公司已达16500家。
无序的生产和供给很快就远远超过了需求。
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与另外四位股东联手成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炼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念:“要想在混乱的竞争中崛起,唯一的方法或者是与竞争者协作,或者是同竞争者兼并。
如果一味地与竞争者互相残杀,那所有同类都将在残酷的竞争中消亡。
”到1879年,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已控制了美国90%的炼厂以及石油运输系统,美国的石油价格已经完全由标准石油公司决定。
石油工业的垄断时代开始了。
——摘引陈卫东《世界石油工业从美国开始》中国能源网
材料五:上世纪30年代后,美英7大石油企业结成“七姐妹”,据称到1949年已拥有美苏之外世界其他地区石油储备的4/5,控制了90%的产量,75%的冶炼能力和几乎所有输油管道。
深感不满的产油国沙特、利比亚等上世纪60年代结成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不断壮大。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不过是双方的激烈交锋。
——引自《石油用150年改变世界》,《环球时报》2008年6月23日
材料六: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立即把对美国等支持以色列进行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量逐月减少5%,还决定单方面把原油标价提高70%,不久,又相继宣布对美国等国家实行禁运。
中东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政策”,使得90%以上的石油靠中东进口的日本遭受重大打击。
日本派遣三本副总理访问阿拉伯各国,表示要“靠近阿拉伯”。
日本还发表公开声明,要求以色列军队“撤出占领的全部领土”、“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表示了与美国支持以色列政策不同的立场。
──摘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石油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用途。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1949——1965年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个时期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出现过哪些挫折?从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出现什么变化?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从19世纪中期至今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石油真正“大行于世”以后,产生何种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何种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5)西亚海湾地区盛产石油,但是该地区国家在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却十分落后,根据
材料五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指出产油国家发展经济的对策。
(6)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对付西方国家的手段及其影响。
(7)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知识储备,试谈面对当前的石油危机,我国的应对举措。
【解析】
当前国际油价飙升,石油危机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政治领域的连锁反应,因此石油问题属于学习与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本题以石油为线索,通过图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涉及中外,蕴涵丰富、思路开阔,综合性和灵活性强,总体难度适中。
同时,以石油为切入点,联结历史与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深刻理解建立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另外,本题对于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可以锻炼学生转换视角、整合知识的能力。
解答第(1)问,读懂文言文,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解答。
“焚其攻具”、“扫其煤以为墨”、“主治”分别对应军事、书画、医药用途。
解答第(2)问,以石油能源的供需变化来考查“文革”以前(包括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和十年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建设情况,问题设计巧妙,能够以点带面。
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和问题限制条件。
解答第(3)问,分析变化趋势以及原因的方法是:从坐标图B,提取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中期三个时间点的信息,分别对应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有关知识。
石油应用的影响,需要高度正和提炼所学知识。
解答第(4)问,19世纪中期,石油公司数量多,规模小,无序竞争。
70年代以后出现企业联合控股生产,竞争有序化。
说明垄断组织出现。
现象判断准确,分析原因就会迎刃而解。
解答第(5)问,围绕石油资源,国际社会始终存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其中涉及到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问题。
考查对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解答第(6)问,难点是忽略日本的态度,石油禁运使得日本与美国、以色列等国拉开距离,显然是由武器的运用分化了西方阵营。
解答第(7)问,开放式问题,注意言之有理
【答案】
(1)主要用途:军事、照明、医药。
(2)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依靠进口;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到1965年我国原油和原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依赖“洋油”的历史。
有利因素:①我国石油资源丰富;②党和政府对石油工业的高度重视;③广大石油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不利因素:①石油工业基础薄弱;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包围、封锁和破坏。
挫折:①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②1959年到1961 年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消极影响。
教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后能源消费开始超过能源生产。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能源需求量大增。
(3)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
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使用呈下降趋势,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
原因:第一工业革命期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广泛使用。
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石油“大行于世”以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石油的争夺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结构的变化(与石油相关的工业部门产生);人们生活的变化(人造纤维、塑料等的使用)。
(4)现象:垄断和垄断组织出现。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
大企业之间就产量、价格、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5)西方石油垄断资本操控海湾国家的石油财富,国际经济旧秩序是西亚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
第三世界产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国际石油垄断资本。
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完善经济结构,发展农业,提高粮食自给能力。
(6)中东产油国冲破国际垄断资本控制,采取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使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二战后最严重的“滞胀”危机。
同时分化了西方阵营。
(7)节能降耗,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技术创新,发展新型替代能源;经武强军,和平发展,与产油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保证石油供应渠道畅通;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应对突发事件。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