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85 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借鉴西方近代法律理念,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近代司法独立原则,仿 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并且,首次把审判机关称之为法院。临 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鞠狱当显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 口供”,“不准再用答、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 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悴资依据”,“大小诉务, 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视察、任免及陪审员、辩护士的 身份等事项,使得法官资格法定化。同时求法官一旦被任命,不因为法定的原因,不通过法定的程序, 不能随意被停职免职,“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体。”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采用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革命斗争的 需要;受苏联影响。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1)目的:恢复农村经济,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出租,严禁侵占 公有土地,限定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2)评价:规范了土地的使用和租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也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免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 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 (2)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4.(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 和周成王的重视。 (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 5.(1)背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镇人口增长,粮食紧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计划经济体 制逐步确立。 目的:改变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大;分类调整;稳步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节过渡;关注民生。 6.(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 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1)内容: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废除残酷的刑罚和刑具;建立律师制度;建立法官制度。 (2)积极影响:将近代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引进了中国,是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体现;开创了相 对公平的司法制度环境,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民众利益;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 8.(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学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影响:提高了日 本的国民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2)同:都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都注重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 异:日本的教育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中国的教育改革真正做到了人民的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10.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 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 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 ——梁启超《王荆公》(1908 年) (1)请从经济角度举两例说明“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 超称赞王安石的原因。
——摘编自袁应武《南京临时政府司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积极影响。
8.(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 年 9 月,文部省发布教育改革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 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 问是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 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旧的学制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 要,这时学制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这个新学制有以下特点: (1)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2)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为工农业生产 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建设各级各类人才的培 养。 (3)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有利于广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
9.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 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 题。有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 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 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1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 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 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特点。
6.(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 年 5 月 15 日—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 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5 月 27 日,《中
明治政府认为强有力的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因此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基础设施。……这 些基础设施支撑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 19 世纪 80 年代,政府将其大部分企业出售给和政 府官员关系密切的私人投资者。……到了 20 世纪初,日本进入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 20 世纪初日本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面积之最高额。 ——整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法》颁布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进行简评。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二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 措施,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
2.材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极端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改府成立之初,虽 然做了一些努力和工作,但农村土地关系恶化的势头仍没能遏制住,农村经济日盖走向崩溃。1930 年, 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的土地属于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私有权者,为私有 土地。“以自耕作为目的。约定支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凡可通运之水道、天然形成 而为公共需用之湖泽、市镇区域之水道湖泽。其四周相当范围内之公有土地,一律不得私有;政府时于 私有土地,得斟酌地方需妥、土地种类及土地性质,经中央地政机关核定后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1.(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 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 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 年 9 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 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井冈 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 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 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 年 12 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 年 10 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 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