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

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部含油页岩,含D.-B.植物群,潮湿气候条件下湖泊沉积T21二马营组—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碎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T1和尚沟组紫红色砂、泥岩, 干旱、河湖碎屑沉积刘家沟组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1)使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变化具有阶段性,华南、华北T具有时间的二分性,同时发生大规模海退和古气候变化(干旱—潮湿)。

(2)使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 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
(3)使一些板块发生拼合—形成了印支FB:秦岭FB, 巴颜喀拉FB, 三江FB。

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4)导致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产生了190-230ma岩浆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地区形成内生金属矿床,同时,环太平洋带开始发育。

2.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史
地史概况1.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分异;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小型断陷盆地;西部:大型稳定盆地;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2.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黑龙江东部
1)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①南方侏罗系和白垩系:(川滇盆地---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1)
K2:江底河组;马头山组{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个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 含T.P.N.——动物群粗} J3 蓬莱镇组遂宁组(恐龙脚印) {J :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主,厚约2700m——细}J2 沙溪庙组新田沟组干旱湖盆J1自流井组:上部:为紫红色砂泥岩;下部:黑色页岩夹油页岩;潮湿,半深湖-深湖
②北方侏罗系和白垩系:(鄂尔多斯盆地--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2)
K1:志丹群: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岩;燕山运动3 燕山运动后的山麓堆积物J3:芬芳河组:紫红色砂砾岩燕山运动2 安定组:黑色油页岩夹砂页岩、泥灰岩潮湿深湖相燕山运动1 J2: 直罗组:灰黑色砂页岩互层,产C-Ph植物群潮湿曲流河相延安组 {黑色页岩、油页岩夹砂页岩及煤层,产C-Ph植物群潮湿深湖-湖沼}J1: 富县组:
③大型稳定盆地发育小结: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属大型稳定类型盆地。

侏罗纪末期萎缩(燕山运动影响),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2)东部小型断陷盆地
①松辽盆地白垩纪剖面K22:明水组四方台组 {紫红色砂泥岩夹砾岩,反映湖盆被填满 }
1:嫩江组:姚家组:青山口组{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油页岩,深湖相,含T-P-N动K
2
物群,同时含淡水、半咸水化石及鲨鱼牙齿—近海盆地海泛(夹棕红色泥岩)。

为盆地的重
3 :泉头组:紫红色泥要生油层和储集层-盆地的发育期与扩张期,发育深湖相沉积}K
1
2::登娄库组 :紫红—灰绿色砂砾岩岩,底部含砾,冲积扇—滨浅湖沉积(干旱湖泊) K
1
夹泥岩,分布窄,为断陷小盆地沉积-盆地的形成初期(雏形期)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中国东部白垩纪古地理
1 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过程,K2末盆地消失
2 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
3 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
4 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龙江东部)燕山运动以后的K,西部川滇盆地、Ordos盆
地萎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的火山活动带东移。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
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第三幕后)3 形成了松辽(第一幕) 、华北、江汉盆地(第三幕)4 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四.板块构造
1.全球中生代板块构造背景
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的历史:1. 从T3开始,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2.T3-J:①北美与非洲之间裂开并扩大,形成中大西洋; ②澳洲+南极洲与非洲+印度大陆分离,形成印度洋3.K1 :南美与非洲之间裂开并扩大,形成南大西洋。

4.K2:①北美与欧亚大陆分离,形成北大西洋②印度大陆脱离非洲,向北漂移。

2.中国西南地区特提斯洋演化:1.三叠纪晚期T3—羌塘微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形成巴颜喀拉褶皱带2.侏罗纪J3—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晚期与羌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形成班公湖-怒江褶皱带
3.白垩纪K—雅鲁藏布江洋壳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