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中生代地史(4)
面貌:双壳类、菊石类、六射珊瑚、箭石、有孔 虫、牙形石、腹足类, 腕足, 昆虫等
海生双壳类繁盛(取代腕足类):如T
Pseudoclaraia(假克氏蛤)
1+2的
菊石类:T1简单齿菊石型缝合线,如:Ophicearas(蛇菊石) J菊石型缝合线,如:Hongkongites(香港菊石) K缝合线趋于简单,如Nipponites(日本菊石)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E 赵家店组
江底河组 K2 马头山组 普昌河组 K1 高峰寺组 蓬莱镇组 J3 遂 宁 组 J2 沙溪庙组 新田沟组 J1 自流井组 须家河组
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个 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含
第三节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一、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二、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geohistory
二、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地史概况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 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 黑龙江东部
淡水湖生动物组合—T.-P.-N.动物群
Trigonioides (类三角蚌)Plicatounio (褶珠蚌)Nippononaia (富饰蚌) 时代 K1
属灭绝率52%,种灭绝率90%
K-E之交的重大生物事件
第8章 中生代的地史
第一节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第二节 中生代生物界 第三节 中国中生代地史 第四节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第五节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b.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c. 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秦岭FB, Bayan Har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8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东小 型断陷盆地地层序列—冀北辽西剖面
燕II
EEL动物群, 孔子鸟, 中国鸟
燕Ⅰ
冀 北 辽 西 侏 罗 系 和 白 垩 系 剖 面
印II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东小型断陷盆
地地层序列—冀北辽西剖面
Q
K12 孙家
湾 组
K11 热河群上部
紫红色砂砾岩 燕山运动Ⅱ 3Km,砾岩、砂页岩夹煤, 燕山运动Ⅰ
华南T3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3
西部海湾:滇黔桂及 龙门山一带,早期碳 酸盐沉积,晚期碎屑 含煤,属Tethys构造 域 二桥组 火把冲组 把南组
海湾型海 陆交互含 煤沉积, 属环太平 洋构造域
小型断 陷盆地, 有火山 岩
T1-2
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 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 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 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雪峰山以西,受康滇古陆影响,沉积物西粗东细,呈现滨浅 海碎屑岩—浅海泥质碳酸盐互层—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 质沉积相带;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受华夏古陆影响, 为滨海砂泥质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 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 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西部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 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D-C植物群 ( Dictyophyllum 网脉蕨 Clathropteris 格 脉蕨)
D.-B.(延长)植物群 ( Danaeopsis拟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中国东部地史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陆地
活动海槽
稳定滨浅海
中 国 三 叠 系 对 比
贵 州 贞 丰 三 叠 系 剖 面
一、陆生植物的 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 肋木Pleuromeia(Pz的孓遗, 干旱气候)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如悬铃 木(俗称法国梧桐Platanu), K1有辽宁古 果(水生灌木)
T.P.N.——动物群粗
干旱气候 J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主 厚约2700m——细 含马门 溪龙, 禄 丰龙 潮湿气候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
大型稳定盆地发育小结
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 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 类型盆地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 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东部小型断陷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植物界分类系统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First flower in the world, K1, 辽宁
Bennettites本内苏铁(属)
最早的被子植物
Ferns from New Zealand
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 拟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 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T
2 1
-
T3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J1,由黄汲清(1845)命名
2 表现:
a.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朝阳鸟(Chaoyangia),娇小辽西鸟(Liaoxiornis,10cm+))
特征:十分退化的牙齿,胸骨比始祖 鸟发育,是已知最古老的鸟—真正 的鸟类的祖先,而始祖鸟只是鸟类 演化的一个旁支
始祖鸟
娇 小 辽孔 西子 鸟鸟 8 类 厘群 米中 左的 右 长
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四、 海生无脊椎动物
J1-2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二、陆生脊椎动物的演化阶段
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 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 繁盛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2 大规模海退
3 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 水沉积)褶皱上升
中国北方三叠和准噶 尔盆地
太 行 山
以东为 剥蚀高 地及小 型盆地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系 剖 面
中国北方三叠系—鄂尔多斯(Ordos)盆地
J1 T21- T3 延长群 灰绿色砂、页岩,含煤、油页 岩含D.-B.植物群,半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 T21 二马营组 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 碎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T3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环境:热 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 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 潮湿内陆环境
EEL动物群, 孔子鸟,中国鸟
J3-K11热河群下部 2.6Km,中酸性火山岩—砂页岩、油页岩 J2 南 J1 北
岭
票
群
群
3Km,中性火山岩—风成沙丘 3Km,基性火山岩—砂页岩夹煤层 印支运动II
T3
坤头波罗组
冀北辽西剖面地史特征分析
1 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 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湖相沉积; 2 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早期主要由基性岩组 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晚期分布 广泛; 3 白垩系主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Ⅱ之后,反映 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
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菊 石 缝 合 线 类 型
侏罗纪、白 垩纪箭石(内 壳亚纲)
侏 罗 纪 箭 石
五、 淡水湖生生物组合—E-E-L(热河)动物群
Ephemeropsis(三 尾类蜉蝣)Eosestheria(东 方叶肢介)Lycoptera(狼鳍 鱼) 时代 J3
monotreme n.单孔类动物
placental n.有胎盘哺乳 动物
鱼龙
原始爬行类
翼龙
中生代 脊椎动 物演化
tuatara n.(新西兰产的) 大蜥蜴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适应辐射
陆地蜥臀目:蜥脚类食素,头小尾长,身体笨重, 四足行走, 如Mamenchisaurus(马门溪龙) 恐 兽脚类食肉,前肢特化,后肢坚强,牙齿锋利, 龙 如Tyranosaurus(霸王龙) 鸟臀目食植物为主,两足行走,脚的三趾构造 与现代鸟类相似,如Anatosaurus(鸭嘴龙) 海洋鱼龙类具有鱼形身体,善于游泳,但用肺呼 吸,如Ichthyosaurus(鱼龙) 空中飞龙类前肢加长,后脑和眼发育,牙齿退化, 如Dsungaripters(准噶尔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