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一、教学思想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面(每纪1-2个)及常用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用的一般联系;掌握柱状剖面图、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贯彻少而精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精神。
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文献目录。
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本大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
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安排如下:*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实习指导书实验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论(第一编)部分的实习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分论(第二至四编)各章实习以中国资料为主,分析地质历史的演变,并按断代介绍全球构造发展。
实习一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地层单位的确定一、预习内容预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一章,明确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二、实习要求1.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并确定地层单位,深入理解地层划分的概念,掌握地层划分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掌握地层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地层划分的概念及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组的划分依据。
三、实习内容1.仔细阅读所给剖面资料,包括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厚度及接触关系等。
根据地层划分的原则,确定地层单位界线,将界、系、统的界线、名称,以及组的界线注在图的左侧,并自下而上编号。
2.对所给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要求对比到统。
四、课堂讨论1.谈谈你对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划分的意见及根据。
2.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上有无上寒武统?为什么?五、作业1.对山西、贵州地区石炭系剖面进行地层对比。
2.恢复所给图中各套地层的形成顺序,判断剖面中的各种接触关系;①侵入接触;②沉积接触;③角度不整合;④平行不整合;⑤地层的超覆现象等。
实习二主要沉积环境及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一、预习内容预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有关章节,明确各种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二、实习要求1.观察了解一些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2.学习岩相分析的方法。
三、实习内容1.岩相的识别标志或依据生物化石,特殊的新生矿物,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岩石的结构、构造。
2.观察和掌握一些典型的岩相标志,并了解其指相意义。
3.课堂示范练习及课外作业。
实习三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一、预习内容预习古地理图及其意义一节,明确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与类别。
二、实习要求学习并掌握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1.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和类别2.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方法步骤3.编制琼州地区岩相古地理图实习四现代地理、地貌及大地构造分区一.预习内容预习中国及世界地理有关海陆分布、主要山川名称、走向等内容及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有关章节。
二、实习要求1.熟悉中国及世界地理概况、海陆分布、主要山川名称、位置、走向,为各论学习打基础。
2.了解现代地貌与侵蚀基准面的关系、主动大陆边缘及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各部位典型沉积组合序列。
3.掌握中国及世界构造分区概况。
三、实习内容1.阅读中国地形,熟悉中国行政区划、各省相对位置、简称及重要城市;对照高原山区至深海底地势剖面图及太平洋海底地貌图,了解中国地形、剥蚀区与沉积区的地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熟悉中国主要河流、山系和大型盆地的名称、位置及延伸方向。
将各省的简称和重要山脉名称填在空白地图上。
2.阅读世界地形图,熟悉各大洲、大洋的名称及位置;了解主要山系、河流的分布及延伸方向。
3.对照三大洋海底地貌图了解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主要特征是位于板块内部,与大洋之间没有海沟和俯冲消减带,沉积大多属冒地槽式。
活动大陆边缘亦称主动大陆边缘,包括两种类型:安底斯型,具海沟、火山岛弧体系;西太平洋型,具海沟、火山岛弧、边缘海(弧后盆地),简称沟、弧、盆体系。
4.阅读中国及世界构造分区图。
5.对所给的剖面进行沉积组合的鉴别。
6.阅读地形图及大地构造分区图,了解大地构造分区的原则是什么?按此原则大陆地壳划分了哪些大地构造单元?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实习五中国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岩相古地理读图方法和沉积示意剖面图的制作一、预习内容阅读中国震旦纪古地理图,学会阅读岩相古地理图的方法。
二、实习要求1.阅读图名和比例尺,了解该图所示的时空范围。
2.阅读图例,了解图幅内各种符号的含义。
3.区分沉积与古陆蚀区,并了解其分布特征。
4.了解沉积区内各种沉积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在华南地区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图上切制沉积示意剖面图,垂直比例尺用1/20万或1/10万。
实习六早古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寒武纪(一)预习内容预习早古生代地史寒武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结合寒武纪生物界图及寒武纪地层柱状图,观察代表性化石标本,熟悉寒武纪生物群总貌及生物地层划分情况。
2.阅读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及华南、华北寒武纪沉积示意剖面图,掌握中国东部地区寒武纪地史特征。
(三)实习内容填绘华南地区与华北地区寒武纪沉积示意剖面图二、奥陶纪(一)预习内容预习早古生代地史奥陶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结合奥陶纪生物界图以奥陶纪地层柱状图,观察奥陶纪代表性标准化石,熟悉奥陶纪生物群面貌及生物相。
2.阅读中国早奥陶世古地理图及奥陶纪沉积示意剖面图,掌握中国东部奥陶纪的地史特征。
(三)实习内容以三峡奥陶系剖面为例,简述其沉积发展史。
三、志留纪(一)预习内容预习志留纪重要标准化石及我国志留系标准剖面,并进一步理解生物相概念,掌握中国东部志留纪地史特征。
(二)实习要求1.结合地层剖面图观察志留纪重要标准化石,并熟记宜昌三峡志留系剖面。
2.把标准剖面、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结合起来,分析扬子及东南区早、中志留世及中、晚志留世生物相、沉积物组合特征及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实习内容1.总结华北、扬子及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特征,按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类型对比表的图例要求进行着色,并标出各系大致厚度、生物相(壳相、浮游相)、矿产等资料。
2.在上表基础上比较三个地区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按地区写出1000-1500字左右的总结,其内容包括各区早古生代地层发育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相类型、沉积厚度及地壳运动特征。
实习七晚古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泥盆纪预习晚古生代地史泥盆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读晚泥盆世岩相古地理图和华南泥盆纪沉积示意图,了解我国泥盆纪古构造、古地理及华南地区海侵方向与相变规律。
2.注意华南泥盆系南丹型与象州型的区别,及宁乡式铁矿的分布与海侵范围的关系。
(三)实习内容1.观察泥盆纪代表性化石标本,掌握泥盆纪生物面貌和重要标准化石。
2.读桂中泥盆系柱状剖面图,掌握地层发育特征及代表性化石。
二、石炭纪(一)预习内容预习晚古生代地史石炭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读中国中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并对比华南及华北石炭纪沉积分布规律。
(三)实习内容1.观察石炭纪代表性化石标本,掌握石炭纪生物群面貌及重要标准化石。
2.读黔南及山西太原石炭系柱状剖面图,了解华南及华北石炭纪地层发育特征及其代表性化石。
三、二叠纪(一)实习内容预习晚古生代地史二叠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了解华南、华北地区二叠系发育特征,掌握二叠纪重要标准化石。
2.了解中国东部二叠纪古地理、古构造发展概况。
(三)实习内容1.结合标准剖面观察二叠纪重要化石,从而掌握二叠纪生物面貌及主要标准化石。
2.对照所给各地二叠系剖面的文字资料,阅读华南二叠纪沉积示意剖面图,用色笔按规定颜色填绘各种岩相内容。
实习八中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三叠纪(一)预习内容预习中生代地史三叠系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了解三叠纪生物界总貌及主要生物门类的标准化石。
2.阅读岩相古地理图,了解中国东部三叠纪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三)实习内容1.结合中国东部北方和南方的标准剖面图观察标准化石。
2.了解中国三叠纪植物分区、各植物群的代表分子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温带区、热带、亚热带区)。
3.通过对贵州贞丰剖面的分析,结合华南地区三叠纪沉积示意图,总结华南地区由西向东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变化情况。
4.阅读中国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古构造格局的巨大影响及中国东部华南早、中三叠世由西向东岩相的变化规律(以川、黔、桂、滇东及闽浙一带为主)。
二、侏罗纪、白垩纪(一)预习内容预习中生代地史侏罗纪和白垩纪两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了解侏罗、白垩纪生物界总貌、陆生生物分区概况、生物组合特征及侏罗、白垩纪主要生物门类的标准化石。
2.阅读岩相古地理图,了解中国东部侏罗、白垩纪构造古地理格局。
(三)实习内容1.结合辽西、四川、滇中侏罗、白垩系标准剖面观察标准化石,了解侏罗、白垩纪陆生生物组合特征及其所产层位与时代。
2.对比辽西和滇川盆地的生物面貌、沉积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根据辽西侏罗、白垩纪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关系、岩浆活动及地层厚度,分析该地区侏罗、白垩纪构造古地理特征。
4.结合四川侏罗系剖面、滇中白垩系剖面,了解其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组合、接触关系及地层厚度,分析该地区侏罗、白垩纪构造古地理特征。
5.阅读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的影响。
6.分析东部火山活动带和西部大型内陆盆地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情况及其与矿产的关系。
(四)课外作业实习九新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预习内容预习新生代地史有关章节。
二、实习要求1.读中国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图,掌握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气候分带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并与中国西部作比较。
2.连续阅读中国中、新生代各纪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东部地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观察化石(图片及模型)了解新生代生物群特征。
三、实习内容试绘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