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2
(M为太阳质量)
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引力有什么规律?
由于以上F和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 F mM 2
r
星体间相互引力规律适用于地球上的物体吗?
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说明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以下相同的规律: mM ,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G为引力常量。室测出了G的值,这使得万有引力的定量计算成为可能,我们能据此 计算出星体质量
高考要求
• • • • • 万有引力定律:二级要求 环绕速度: 二级要求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一级要求 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一级要求 一般出选择题:例如2011年全国卷19.卫星电话信 号需要通地球同步卫星传送。如果你与同学在地 面上用卫星电话通话,则从你发出信号至对方接 收到信号所需最短时间最接近于(可能用到的数 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3.8×105m/s) • A.0.1s B..25s C.0.5s D.1s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材分 析及教法建议
淄博七中 高一物理组
第七章 1 2 行星的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4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6
宇宙航行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一.课程标准内容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 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 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 度 3.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 世界的影响 4.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 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 的认识 5.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 创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 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三. 课时分配建议(共11课时共计四周)
1.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1课时
1+1课时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复习评估
2+1课时 2+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四、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第一节 行星的运动
这一节是起始教材对全章起引领性的作用。 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铺垫性的作用。 本节结论性的知识较少,但包含着的科学 史料十分丰富。 教材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天体运动的 。
第六节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本节是全章的终结性教材,属于介 绍性质的教材;目的使学生正确认 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与适用范围; 引领学生思考科学的价值观;教材的 立意是使学生了解近代物理知识
2、教学设计
设计的思路按照物理学理论在三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进行。 (1)从低速到高速的讨论中,介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 对论知识; (2)在“科学漫步” 栏目里,介绍时间、空间都与运 动状态有关; ( 3 )在宏观与微观的介绍中,使学生知道量子力学能 够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4)在“弱引力到强引力” 栏目中,引导学生了解爱 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5)补充:简单介绍“宇宙大爆炸”模型建立,宇宙 微波背景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在“科学足迹” 栏目里,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的科 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材意图分析
1. 本章教材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曲线运动的研 究。牛顿运用其运动定律研究天体运动并结合开 普勒定律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2.本章通过介绍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和 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3.充分展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科学过程,发展学 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增进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四、教科书关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线索和思路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为万有引力规律的发现做出了什么贡献?
根据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公式,可以推导出: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 F m ( 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运动半径 )
r2
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有什么规律?
M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分析出:。 F r
第 4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本节是属于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内容; 使万有引力定律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 通过教学使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 训练; 教材的立意是使学生感受用物理理论探索 未知世界的科学魅力,激发探究未知世界 兴趣。
2、教学设计
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实验室称量地球的质量 计算天体的质量 预见并发现未知行星 补充:冥王星为何出局
第五节 宇宙航行
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 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本节是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 三个宇宙速度重点理解第一宇宙速度; 通过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介绍激发学生科学 献身精神; 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科普知识。
2、教学设计
(1)宇宙速度:引导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 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物理意义,区别环绕速度与发 射速度; (2)在“梦想成真” 栏目里,简述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史; (3)在“科学漫步”栏目里,介绍黑洞概念 ; ( 4 )在“ STS”栏目里,着重于展示航天事业与人类生活 的关系。 (5)各种航天器的介绍,补充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 定量计算和分析.了解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等。
5.注重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
●领略前辈科学家不屈不饶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 科学态度 ●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对未知的探索(黑洞) ●认识科学总是在探索更广泛适用的理论中发展 ●体会名人名言的哲理 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马克· 吐温、萧伯纳、梁启超
6.正确评价经典力学,能够让学生知道科学成就总是 不断发展的,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原 有科学理论的推翻,而是原有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 成为新理论的一部分
教学设计
• 以问题探究与史料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 课堂教学 。
探究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焦点
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建立的过程。
探究椭圆轨道特征
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
第二节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本节属于科学过程教育的素材 ; 是探究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的; 知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演绎推理的结构。 第三节 万有引力定律 这节是对第二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第四节教材学习 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的教学采用猜想、假设 与验证相结合,将演绎推理与归纳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物 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与实验的检验。
处理方法:这两节内容结合起来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演绎与推理、结论得出、检验 论证等,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所以我们打算在这里合 起来上一节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探究过程,
2、探究设计(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
• 问题的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 猜想与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应该与行星到太阳的距 离r有关。 • 简化模型:行星轨道按照“圆”来处理。 • 演绎与推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定律进行计算 。 • 结论的得出: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 比…… • 合理外推:(猜想)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 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 • 万有引力的检验:月-地检验 • 得出结论: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 • 万有引力定律最早证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