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解析]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3江西上饶模拟)《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材料表明孔子强调()A.仁爱思想 B.忠恕之道C.等级秩序 D.以德治民2.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下列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民贵君轻”属于史料B.“民贵君轻”属于史料解释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史料D.“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属于史料评价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4.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A.“礼之用,和为贵”B.“仁人无敌于天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养心莫善于寡欲”5A.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6.“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

”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A.老子 B.董仲舒C.李贽 D.梁启超7.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出现动荡,儒家的“仁政”学说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统治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8.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 B.孟子C.韩非 D.董仲舒9.某名人纪念馆大殿前悬挂有康熙皇帝御赐的书写有“学达性天”四字的横匾,主要用于表彰该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

据此判断该名人是()A.黄宗羲 B.林则徐C.董仲舒 D.朱熹10.“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致良知11.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

“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他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

文中的“他”应指()A.王阳明 B.李贽C.顾炎武 D.陆九渊12.清朝诗人龚自珍(1792—1841)曾经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感叹,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潮是()A.程朱理学B.王阳明的心学C.“经世致用”风气D.“天朝上国”观念13.(2013江苏苏州模拟)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孙中山等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给同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梁启超、孙中山他们推崇黄宗羲著作的原因是黄宗羲()A.主张工商皆本 B.强调法制C.反对封建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5.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16.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这说明其()A.主张学以致用B.反对封建专制C.主张男女平等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17.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秦朝“焚书坑儒”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18.“初,秉忠(刘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倾斜)。

’”因此,当时的科学家()A.创制简仪B.修订《大明历》C.进行经度测量D.颁布《太初历》19.(2013江苏南通模拟)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 D.指南针20.(2013天津联考)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的保障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16分,23题14分,共40分)21.(2013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于仁。

——《论语·子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形成的影响。

(10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在400字以内。

22.(2013辽宁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4分)(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4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家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世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材料一中,马克思指出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6分)(2)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以天理遏制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二的作者认为理学倡导重义轻利的观念有何积极影响?(4分)伏尔泰(二)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贵收藏中有一个小盒子,在这个盒子里珍藏着一颗200多年前的人的心脏。

盒子上刻着这颗心脏的主人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这颗心脏的主人就是伏尔泰。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参考答案单元自测1.答案:C点拨:“八佾”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大夫是不能使用的,如果使用那就是僭越周礼,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2.答案:A点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史料,“民贵君轻”是对此的解释,故属于史料解释,A项叙述错误,B、C两项叙述正确。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是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评价,D项叙述正确。

3.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墨子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A、C两项,只有商鞅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

4.答案:C点拨:材料反映了党中央重视民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与此相符合的应是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意是:应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A、B、D三项与材料无关。

5.答案:C点拨:三位思想家都是早期儒家学派著名代表,材料中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仁、德治、教育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民贵君轻、仁政;荀子主张君民的舟水关系。

三位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应该是C项“民本思想”。

6.答案:B点拨:老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无为”“小国寡民”与材料所述无关;李贽是明末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梁启超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故排除A、C、D 三项。

本题选B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极力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