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业绩评价系统的分析

业绩评价系统的分析

业绩评价系统的分析
业绩评价系统是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的一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因此,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应该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

由于企业战略通常应针对企业的具体形势和行业环境制定,各企业所采取的战略有着许多差异。

所以,不同企业就有不同个性的业绩评价系统。

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同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

一、传统的财务评价系统
1、常有的财务业绩指标分析。

常用的财务评价指标有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增加值、经济增加值、现金流量等。

⑴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报酬/为获得报酬的投资*100%
基于报酬和投资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投资报酬率,常见的有净资产投资率、总资产投资率。

净资产收益率中报酬指净利润,投资指投资者的全部投入。

反映了股权投资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

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获利水平相关和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有直接的联系,可分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以息税前利润和全部资产为基础进行计算的投资报酬率。

反映企业所有资产的报酬,若含有闲置资产,就会降低在用资产的报酬率。

因此,按全部资产反映投资报酬,促使企业减少闲置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水平。

⑵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企业的净利润-经营资产按最低报酬率(资本成本)
与投资报酬率相比的优点:①可以消除利用投资报酬率进行业绩评价所带来的错误信号,并促使企业管理者重视对各单位业绩的金额进行评价。

②可以鼓励各单位乐于接受那些投资报酬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但低于本单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

与投资报酬率相比的缺点:①投资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不可比。

②与投资报酬率相同的局限性。

应用:以投资报酬率为主,剩余收益为补充两者结合使用。

⑶市场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 简称MV A)。

MV A=公司市值-资产负债表成本。

在股票市场上,MV A=股票市值-累计资本收入,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直接表明了一家企业累计为其投资者创造了多少财富,体现了企业的财务目标,反映了股票市场对企业未来竞争优势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获利能力的预期,可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力。

MV A的局限性表现在:①运用范围限于衡量上市公司业绩;②没有确切指出增加的价值是什么时候创造
的,使投资者无法充分评价企业现在的业绩;③MV A是个绝对数,不能进行不同企业之间的业绩的比较;④MV A计算中的投入成本额来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受到企业选用的会计方法的歪曲;⑤企业的一些资产价值,如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往往因难于计量而被忽视;⑥MV A的准确性要受到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⑷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 A)。

EV A=税后经营利润(NOPAT)-投资成本*加权平均投资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据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加权平均计算所得。

股权资本成本=无风险收益率+β*(股本市场预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⑸现金流量。

由于企业运用会计方法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商业信用也日益流行,这就使会计利润的质量更难以控制。

基于现金流量的业绩评价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经营活动和自由现金流量。

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即企业正常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净额。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向投资者提供了有关公司经营业绩的现金信息。

与每股收益比较,可以判断盈余背后是否有较充足的现金流入。

②自由现金流量。

即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扣除在厂房、设备、长期股权投资等类似资产上的投入以后,企业能够产生的现金盈余。

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期间的资金实力和企业内部产生的成长性能力,有助于围绕资本增殖进行资本的最优配置。

运用自由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业绩时,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其发展阶段。

2、传统的财务评价系统的不足。

①责任会计系统的不适应性。

标准成本制度和责任会计系统是传统制造业类企业控制成本,评价业绩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责任会计系统侧重于对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两方面做出要求,并不反映和强调当今世界性竞争的最主要的产品质量、交货效率、售后服务、顾客满意程度、职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因素。

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效益,但可能会对长远利益带来负面影响。

②业绩评价和企业估值的不协调。

在财务业绩指标方面,传统财务评价系统是建立在按照账面价值衡量投资者投入价值基础上的。

忽略了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

③业绩评价系统的不适应性。

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结果,助长了公司管理者短期投机的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公司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这就致使企业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

二、非财务业绩评价
1、已有的研究成果。

①德鲁克(PETER DRUCKER)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评价一个企业不仅要从其自身业绩出发,而且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业绩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
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提醒员工重视并发现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②霍克(ROBERT HALL)的”四尺度论”。

评价企业的业绩有四尺度: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

质量尺度:分外部质量、内外部质量和质量改进程序三种。

作业时间尺度:把作业时间看作原材料变为完工产品的时间段。

资料使用尺度:该尺度用以计量特定资源的消耗和与此相关的成本。

人力资源尺度: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贮备和能恰当评价和奖励雇员的管理系统。

③罗伯特·R·卡普兰(ROBERT R KAPLAN)大卫·P·诺顿(DA VID NORTON)的平衡计分卡?蒽平衡计分卡将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分为财务、顾客、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提出了以以财务为核心的思想,以顾客为核心的思想,以内部应运与技术指标为核心的思想,以成长与学习为核心的思想等这四个方面为基础的业绩评价制度框架。

2、非财务评价的优点?蒽①过程实施的跟踪评价。

非财务评价系统的运用,是以管理系统信息化和信息系统网络化为基础的。

在这种条件下,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连续的对所要控制的项目进行跟踪监视,是这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而在传统方法下,业绩报告通常是定期贬值,其实时效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②企业总体角度评价。

信息时代的集成管理使得一些非财务性的业绩评价方法立足于企业整体角度而不是各个分布角度来进行评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整体组合效应。

③注重本预期评价。

非财务评价体系比传统财务评价体系有预期性,更加注重本来趋势。

④直接而非间接评价。

非财务的指标直接的计量一个企业在制造股东财富活动中的业绩,想制造和提供优质货物和劳务,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类活动中的业绩,非财务计量能更好的完成业绩计量的诊断(经营审计)职能。

⑤便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因为非财务计量法直接的计量生产活动,所以,它们可以更好的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向。

⑥易于分清责任,使控制更为有效,该系统责任易于设置,控制功能可更有效的发挥。

⑦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非财务计量所要反映的是那些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非财务计量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该计量指标上的进步可以直接导致企业战略上的成功。

3、非财务评价的缺点。

非财务计量指标上的改进难以用货币来衡量,并且管理人员在非财务因素方面的努力很难立刻显示出成果来。

可见,非财务评价尽管有很多优点,而且也很重要,但并不能取代财务指标体系。

相反,它应当被视为对财务指标的有益补充。

企业应当考虑加强这些非财务指标的可执行性。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实施前全面细致的评估和检测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联系定量化。

三、对我国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些效绩评价系统,但效绩指标的设计均以财务指标为侧重点,对非财务指标基本没涉及。

为推动我国业绩评价指标与国
际接轨,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间接管理企业的有效方法,促进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健全和发展,1999年6月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采取了新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这是我国由政府权威机构颁发的既包括财务性定量分析指标,又涉及到非财务性定性指标的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总之,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就要考虑结合实际,财务与非财务并驾齐驱,互相补充,与国际业绩评价系统接轨,与本国国情相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