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新余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60分)1.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

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2.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雅乐”的传播()A.推动了文化认同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3.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4.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5.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A.巩固中央集权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D.抑制诸侯势力6.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

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政治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加强君主专制7.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

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

这说明秦汉()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8.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9.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0.“(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文中的“它”是指( )A.秦朝的郡县B.西汉的郡国C.宋代的路州D.元朝的行省11.清代皇帝的诏敕文书,除了沿用前代的文种外,还独创了“寄信谕旨”这一机密文种。

“寄信谕旨”简称“寄信”,指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

这一创新( )A.有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B.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加深D.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12.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13.“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B.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C.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D.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14.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5.下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分封制度C.增加财政收入D.增强王国势力1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7.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18.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

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B.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19.入仕途径科举制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入仕途径不详人数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20.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21.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导致国家政治日益黑暗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 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22.观察下列两幅图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宰相专权D.选拔优秀人才23.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

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这反映出(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4.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

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这反映了清代(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C.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25.“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

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

”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26.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了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

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是()A.制定了陶片放逐法B.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D.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27.“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28.在古代雅典,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等程序才能正式就职。

官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

这一做法( )A. 扩大了公民参政权B. 保护了平民利益C. 防止了官员的腐败D. 维护了城邦体制29.《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二条: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坟墓或沟的应留和其深同等宽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B.注重预防和调节经济纠纷C.注重维护贵族的土地私有权D.强调经济自由的基本原则30.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立法者制定了“丧廉耻”制度。

凡触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为人败诉的同时宣告其“丧廉耻”;但凡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便可在选举时将该人从名单中剔除。

“丧廉耻”制度()A.构建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基础B.有利于增强个人社会责任C.消除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材料题(31题22分,32题18分,总计40分)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