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流域

黑龙江流域

主讲课程: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

研方究向: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辽金契丹女真历史文化。

17日下午,进行分组研讨,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参加了两个小组的研讨活动。

李秀莲主持第一小组的研讨活动,省社科院喻权中研究员主持第二小组的研讨活动。

会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分别就各自研究的领域展开阐述。

分组研讨会气氛热烈,节奏紧凑,学者们的问题阐述简明扼要,拓宽了每位研究者研究的视野。

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其流域面积约18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基本同步,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对中华文化,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始终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探究,不仅有着学术上的广阔空间和前景,而且有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近代以来,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剧烈,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的界江,但无论怎样界定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时空范围和内涵,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都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重点和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以及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学者对长达3200多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研究并不系统和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巨大成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特别是2000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刘东辉同志《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

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边界、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和生态等单项问题,少有对3200多公里长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进给予整体透视和文化形态的系统梳理,也缺乏对边界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典型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个缺憾。

从2007年冬天开始,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段光达教授的统筹安排下,全院教师和研究生在黑龙江沿边界地区选择100个左右村屯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

在考察当地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同时,还注意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情况,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调研报告。

这项大型的调研工作于2008年被省委宣传部列为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并在建国6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作为国庆献礼开始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系列丛书以廓清历史原貌、梳理文化形态、查找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指针,努力探索新的发展理论、展现多样的文化原生
形态,为推动黑龙江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实现了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

目前,丛书已经陆续面世,《迈向中国最北端——北极村纪行》(霍明琨著)追溯历史,解读文化,描绘生活,勾勒出古黄金之路上的驿站北极村的昔颜今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彩的北极世界;《寻找达斡尔人的足迹——东霍尔莫津村纪行》(周喜峰、黄彦震著)展现了少数民族村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以及萨布素将军的抗俄事迹、霍尔莫津要塞里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关东三怪”的风俗;《山村那边是界江——三合村纪行》(魏影著)从多角度讲述了鄂伦春的文化、闯关东的淘金、解放后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知青下乡的回忆;《江上船歌——街津口赫哲乡纪行》(孟修、胡凡著)呈现了几尽绝唱的伊玛堪、神秘的萨满教、赫哲人原始的文化形态以及今天走上小康之路的幸福村民;《静谧的那道湾——霍尔沁村纪行》(赵欣著)勾画了鄂伦春人的游猎,抗击沙俄、日军的战火,闯关东的浩荡人马和知青的青涩回忆;《嬗变中的山乡——团结村纪行》(叶艳华著)探寻了村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民俗和俄罗斯文化元素……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在这套丛书的总序和丛书的首发式讲话中指出: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文明的血脉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凝聚与体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载体。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从来都是一个对民族的、本土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它直接关涉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关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世界性的课题,大多数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以此延续民族文脉,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多样性,树立民族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进行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历史证明,每一个成熟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种文化品质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时也成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区域人文精神的内核。

所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强调的那样,生存在一定文化形态中的人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对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才能通过文化反思走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

而大力推进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工作,是塑造和提升黑龙江文化品格、实现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抢占文化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保护、挖掘与开发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就是要更清晰准确地揭示我们的地域文化内涵,让我省人民增强文化归属感,不断实现对本土文化的自豪、自觉与自信,从而塑造和提升黑龙江人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丛书的发行对于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黑龙江省边疆文化形态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将是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