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细胞形态分析

红细胞形态分析


8.镰状红细胞 两端尖锐、狭长、形如镰刀状 见于镰刀状红细胞形贫血,HbS症。
9.裂红细胞 红细胞碎片、形状多不规则、半圆盘状、 盔形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微血管病性溶贫、癌转移。
10.泪滴形红细胞 一侧蝌蚪尾状、中央苍白区明显, 有时呈逗点符号形。 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骨癌转移。
15.有核红细胞 红系统增生活跃时常见, 新生儿少见 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时多见。
16.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串状相联,似推倒铜钱状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高时多见。
17.掌握异常红细胞分析的要点 ①恰当的制片技术 ②准确识别异常红细胞特征 ③与正常红细胞的区别 ④联系相关临床知识
5.椭圆形红细胞 椭圆形态,长大于横径,大于25%以上 具诊断价值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巨幼型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镰状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
6.嗜多色性红细胞 未完全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呈灰蓝色 嗜碱性蓝色为胞浆中核糖体 增生性贫血,溶贫多见。
7.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呈现扁平口形,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或急性酒精中毒时75%
1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胞浆中有嗜碱性颗粒 粗大或细小,多少不一,细胞生成紊 乱, 汞及多种金属中毒时常见。
12.豪-周小体 红细胞中浓缩圆形小体1-2个 红细胞分裂过程中异常染色质或残存核成分。 见于溶贫、肿瘤、恶性贫血、脾切除、 新生儿白血病等。
14.卡波氏环 线状,8字形或圆形环,存在于嗜多色 性红细胞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中见于 铅中毒、巨幼贫。
红系前体细胞阶段 由红系集落单位发展而来 正式的形态学单位和标准 细胞核的染色质、核仁、核大小、细胞质中的 血红蛋白,都成为特征性判断指标 先后可分为各阶段(骨髓中可见)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以下阶段,可出现在外周血 中。
有核红细胞脱核与释放过程 骨髓——血液屏障结构 (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收缩、挤压、脱核后进入外周血。
2.棘形红细胞 边缘突起、不规则、长宽不一致, 常见于肝病、β脂蛋白缺乏, 当制片不及时,正常红细胞也可变为棘形 红细胞。
3.靶形红细胞 低色素性红细胞之一,中央染色深 似圆点形靶心 常见于低色素性贫血 阻塞性黄疸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地中海贫血症。
4.球形红细胞 直径小、中央区血红蛋白含量多, 细胞呈球形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临床血液体液室 李泳
一.红细胞形态溯源 二.正常红细胞形态分析 三.异常红细胞形态及临床
1.红细胞生理功能
携氧、运输二氧化碳,传递信息,细胞免疫 数量、形态、性能、组分与疾病的关系 寿命 1/120(0.8%)破坏率
2.红细胞的生成 三个阶段一个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骨髓、脾、肝,99.5%G0期) 不断自我更新,适时分化成骨髓红系 红系祖细胞阶段 由干细胞而来(在微环境影响下) 在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下形成红系集落单位 向红系前体细胞方向分化、增殖。
2.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正常) 双凹圆盘、中间细胞大小不一 正常红细胞平均7.5μm 小红细胞 直径小于6μm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 直径大于9μm 巨红细胞 直径大于12μm 缺乏VitB12,叶酸可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或可见大小不一,相差2-3倍
1.骨髓中红细胞 原始红细胞:核大圆、染色质颗粒状、 核仁1-2个、胞浆量少、深蓝不透明、 油画感 早幼红细胞:核大圆、染色质粗、核仁 消失、胞浆量多、深蓝瘤状突起、核 周淡染区
中幼红细胞:较前小、核圆占胞体1/2、 染色质粗糙、浓集成束条状、 无核仁胞浆多色性血红蛋白逐步增多。 晚幼红细胞:体积缩小、核占胞体1/2以下。 染色质固缩、团状、胞浆量多、血红蛋白 成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