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红细胞形态1.项目名称尿红细胞形态2.检验目的2.1临床常规检验2.2泌尿系统疾病2.3其他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监控及健康普查等临床实验室3.检验原理:3.1检测原理:将尿液离心,倒掉上清尿液、用戊二醛固定一小时后涂成薄膜,经W-G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尿红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数,得出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的百分比。
3.2染色原理(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色):使细胞着色既是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出现各自的染色的特点。
3.3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色法学溯源:其原理与瑞氏染色染色原理相同,但提高了塞秦染料的质量,加强了天青的作用,对细胞核着色效果较好,但对中性颗粒着色瑞氏染色差。
因此,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可取长补短,使血细胞的颗粒及胞核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4.性能参数4.1重复性:CV<=2%4.2分析和计算参数:报告单位百分比(%)4.3标本量:适量,染液量:缓冲液=1:1 固定液量:尿液=1:14.4细胞计数:100(个)4.5精密度范围:5.原始样品系统:晨尿(中段尿)6.容器清洁的尿试管(有盖)7.试剂及显微镜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液吉姆萨7.1I液:取瑞氏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析出上层染液。
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层染液。
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
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使用。
7.1.2使用方法:液体染料,直接使用7.1.3储存:常温保存7.2 II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7.2.1使用方法:液体染料,直接使用7.2.3储存:常温保存7.3.戊二醛7.4 显微镜7.4.1 商标8.校准程序:显微镜的验证,光路系统校正灯泡大约半年更换一次9.程序步骤:9.1标本采集与要求9.1.1标本的采集:患者在清晨起床后,在未进早餐和其他运动之前排泄的尿液,但在采集的前一天医生应提供收集的容器和书面或口头收集说明,如外阴、生殖器清洁方法、留中段尿等,并在试管上做好标识。
留取后应及时送到检验科(最好30min内完成),需要运输时应在避光条件下。
9.1.2不合格标本的处理对标本中混入异物的(如糖纸、烟灰)、有污染的容器装标本的、无标识等不合格的标本,距采集时间超过2小时并没有按要求储存的标本,按程序文件《样品核收、登记和保存程序》处理9.1.3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2小时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分钟内完成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者一般放在4摄氏度冰箱可保存6小时,在极特殊的情况下需加适量的防腐剂(一般尿液筛查时尽量不使用防腐剂)。
9.2检验前准备9.2.1把接收到的标本按顺序编写序号。
9.2.2准备清洁、干燥、无尘、无油脂的离心管、载玻片,玻璃笔。
9.3病人标本的检验9.3.1离心及固定1.取清洁的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的尿液10ml,用1200~1300r/min转速,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夜,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向离心管中加与沉渣等量的戊二醛,进行沉渣固定。
需静止放在试管架上1小时。
9.3.2涂片的制备1.尿沉渣固定一小时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
2.用塑料吸管取出沉渣1~2滴到载玻片的中心,然后用离心管的口端与沉渣接触,由里向外,轻轻涂片。
的膜的薄厚与沉渣的有形成分的多少和沉渣量的多少有关,如沉渣的粘稠则取少量的沉渣涂片面积大些,这样形成的涂片就比较薄;反之亦然。
3.涂片应在室温或37摄氏度温箱中干燥。
9.3.3涂片的染色1.制成厚薄适宜的涂片。
2.用玻璃笔把膜圈上,然后将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3.加瑞吉染液数滴,以覆盖整个血膜为宜,定血膜约1MIN。
4.滴加约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室温下染色5~10MIN。
5.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镜检。
【附注】1.未干透的尿沉渣膜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膜易脱落。
2.染色时间与染色浓度、染色时温度成反比;而与细胞数量成正比。
3.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料,应用流水冲洗去,以防染料沉淀在血膜上。
4.如血膜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加少许甲醇溶解,但需立即用水冲掉甲醇,以免脱色。
5.染色过淡,可以复染。
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创造良好的染色环境,而后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不可先加染液。
6.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侵泡水中一定时间,也可用甲醇脱色。
7.染色偏酸或偏碱时,均应更换缓冲液再重染。
9.3.4镜下尿红细胞分类1.先用低倍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
2.选择染色及细胞分布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尿红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求出变形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占百分数绝对值。
【附注】1.分类时应从膜的边缘向另一边缘一次上下呈城垛状迂回移动,计数时不能重复和遗漏。
2.红细胞数明显减少的血片,应检查多张涂片。
3.红细胞形态变化较大,遇有疑问应请问上级主管或主任进行核实,以减少错误。
10.质量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夜放置过久可变碱性、尿液中扥红细胞可能会破坏。
尿酸碱度、渗透量变化对尿红细胞成分都会有影响。
如下表晨中段尿液。
要避免污染,如女性应避免月经血、阴道分泌物混入,必要时应采用导尿术采集标本。
尿液标本最好在收集后2小时内完成检查,尽量不加如防腐剂,不能及时送检者应妥善的保存和处理标本,必要时应选择正确的防腐剂防腐,以避免相应的成分别破坏。
10.2使用标准的器材应用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本容器必须有清楚的标记号(病人姓名、标本留取时间、标本编号等);使用标准的尿离心管,统一离心条件等。
10.3采用可靠的尿红细胞质控物尿红细胞质控物含有一定量保存完好的红细胞,用以室内质量控制。
10.4加强与临床联系应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临床,如有疑问,应与临床医师共同分析原因。
11.干扰11.1尿液混入经血、白带、粪便。
11.2尿液混入烟灰等异物。
11.3容器不洁净。
12.实验室解释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3种:即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混合性血尿。
12.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类似外周血未染色血片上的红细胞形态。
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丢失血红蛋白的影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细胞。
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出2种。
据报道,均一性红细胞与肾活检的诊断符合率92.6%。
12.1.1非肾源性血尿:见于1.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性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
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液,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
2.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合、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
3.其它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
12.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致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与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96.7%。
12.2.1肾源性血尿多见急性或慢性肾小球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2.3混合性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
13.安全性防护措施13.1在操作显微镜时应按照仪器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防止受伤、触电等13.2请带上橡胶手套进行染色、冲片,在工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清洗双手,以免发生感染13.3在检验时应小心谨慎,应始终戴上橡胶手套,以避免发生细菌感染,若样本溅入眼睛或者伤口,须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立即就诊13.4在配制染液时:如果试剂不慎落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接受治疗;如果不慎吞入试剂,立即向医生求助,喝入大量清水,并尽量呕出吞入试剂;如果试剂沾上皮肤或者手,用大量清水冲洗;在丢弃废液和消耗品时,请按照处理医疗、传染性、工业性废水的步骤进行处理。
14.变异的潜在来源14.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14.2标本的固定的时间过短。
14.3染色时间过长或过短。
14.4冲片时把涂膜冲掉。
15.参考文献15.1 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5.2熊立凡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