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二”的国俗语义探析

数字“二”的国俗语义探析

数字“二”的国俗语义探析“二”,《说文解字》解释为:“地之数也。

从偶一。

” 作为一个特定的自然数,“二”是“一加一的和”,仅大于“一”,而小于“三”以上的所有数,其数值之低,显而易见。

但“二”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中,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包含了鲜明的汉民族国俗语义。

标签:“二” 数字国俗语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都与其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国俗语义。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汉语的数词从“一”到“十”无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不包含着鲜明的汉民族国俗语义。

目前有关数词文化的著述数见不鲜,但关于“二”的文化涵义的文章较为少见,笔者不揣浅薄,就数词“二”的国俗语义做简要探析。

“二”,《说文解字》解释为:“地之数也。

从偶一。

”作为一个特定的自然数,“二”是“一加一的和”,仅大于“一”,而小于“三”以上的所有数,其数值之低,显而易见。

然而“二”并不简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观念中,具有丰富多彩的国俗语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二”具有涵盖天地万物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以“二”为表意符号的文字有“亟、恒、亘、竺、凡”等。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亟,敏疾也。

从人,从口,从又,从二。

二,天地也。

”意思是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手、口并用,敏捷成事。

“恒,常也。

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意思是心以舟在天地之间往复而经久不衰。

“凡,最括也。

从二。

二,偶也。

……”是说“凡”用“二”和“及”会意,意思是无所不包、无一例外。

“亘”“竺”中的“二”也都表示天地上下之意。

“二”的这一内涵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

古代哲学思想首先把天地万物分为阴阳两大对立面。

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老子》中的著名论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何。

”老子认为道是存在的根本,道的本身包含两种对抗势力,即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的对立和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第三者,由新的第三者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新事物。

一切事物都蕴含着阴阳这两种对立势力,这两种对立势力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这两种线条组合排列而成乾、坤等八卦,以象征天、地等八种自然现象。

古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对阴阳的极其抽象的分析,体现在汉字字符上,便赋予了“二”这一涵盖天地万物的特殊意义。

与此义相通,古人还常“二三”连用,表示“再三、多次、不专一、反复无定”等意思。

如“‘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这里“二三”的内涵数量显然不是“二三”字面所显示的“小而少”,而是体现了古代数字文化背景的“多而大”。

此外,“二”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思想观念,“二”由“对立转化”引申出“双”“偶”等意义。

《广雅·释诂》曰“双、耦、匹、乘,二也。

”“二”作为偶数之首,历来受到汉民族原始宗教和道教的尊崇,这种观念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任何事都讲究对偶、对称,词语“好事成双”“双喜临门”“比翼双飞”“两全其美”等等,都表现了“二”在这方面的国俗语义。

“二”在现代生活中涵盖天地万物等意义已不多见,而主要用来表示基数和序数,在具体的运用中,特别是在一些熟语中,则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色彩及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态、风俗民情等。

下面对当今现实生活中“二”的国俗语义做简要探析。

一、突出强调事物数量少、价值低因为“二”自身的绝对值非常小,人们便常用它表示特别小的数量和特别低的价值,这主要用于一些熟语特别是歇后语中。

例如:二分钱打瓶醋——又贱又酸二分钱一个猪头——脸面不值钱二两面包饺子——好吃不够做二两铁打把刀——不够分量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这类歇后语多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构成,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表达效果显著,反映了人们用“二”表示极小数量的语言习惯,以及对“二”所表示的极小数量的不屑一顾甚至蔑视的心态。

这种现象的心理及文化因素主要是:首先,“一”是数字之母,汉民族的先民把“一”看作世间万物起源的象征。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是说“一”具有“原本”“初始”等意义。

这样,人们自然就崇拜“一”,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事好争“一”,如喜欢当“第一把手”,坐“第一把交椅”,想当“第一夫人”,对“一”怀有特别的好感;其次,因为是由“二生三”,“三”往往被人们用来表示数量多,《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也就是说,古人把“三”看作天、地、人的代表。

在古今汉语中“三”表示“多”是较为常见的用法,如“三思而行”“三生有幸”“三缄其口”“三锥子扎不出血来”“三亩地一棵苗——独种”“三张纸画了一个脸——好大的面子”等等。

其他数字的绝对值更是大于“二”。

如此看来,“一”为“初”、为“正”,“三”为“多”;“二”也就只好为“次”、为“小”、为“少”了。

二、表示地位低下,品质低劣正如上所述,“一”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表示“正”“高”等意义,所以人们对“一”格外看重,甚至莫名地崇拜和敬仰,相比之下,“二”就差得太远了。

“一把手”和“二把手”、“一房”和“二房”、“大奶”和“二奶”,绝不仅仅是数字的区别和顺序的不同,其地位相差也非常悬殊。

谁都知道“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种森严的等级历朝历代都被看得异常重要。

于是行“二”就意味着“低”,意味着“次”,甚至意味着“劣”。

于是人们在心理上对“二”排斥,不愿意接受,甚至贬低。

一提到“二”,人们便想到低人一等、不够档次,甚至是歪门邪道、无品无流。

在许多方言中以“二”开头的词语都含有这类贬义色彩。

如:“二手货”,指再嫁的妇女,表示这类意思不同的方言中还有“二婚头”“二锅头”“二河水”等说法,似乎谁娶了这种“二”字当头的女人,谁就低人几等,别人会认为他无能耐、窝囊废,自己也会觉得吃了亏、丢了人。

“二把刀”指技艺不精的“半吊子”,在医院里,“一把刀”是“大拿”,病人求之不得,而“二把刀”病人则避之唯恐不及。

“二杆子”指倔强、急躁或鲁莽的人,“二流子”的“二流”与“一流”意义相去甚远,“一流”是“上流”,而“二流子”则是“下流货”,是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再如“二五眼”(差劲,差劲的人)、“二五子”(意同“二把刀”)、“二混子”“二愣子”“二不愣”“二赖子”“二几眼”(行为冒失,办事不得体的人)、“二不棱登”(傻里傻气)、“二蛋”(糊涂蛋)、“二郎八蛋”(不干正事而有凶头恶脑)。

此外像“半吊子”“傻子”“憨子”等本身就是贬义色彩明显的词,人们常常在前面再加上一个“二”变成“二半吊子”“二傻子”“二憨子”,这样嘲讽、蔑视的意味更为强烈。

在一些方言中,“二”自身就有“憨”“傻”的意思,如“我说你二不二啊!”“我看你真够二的。

”在许多词语中“二”已成为表示贬义的一个词缀,不少的词语加上“二”,由不贬而贬,更有一些词语加上“二”,由贬而更贬。

许多歇后语中也能见到这类词语的使用,如“二不愣睡凉炕——上下火气”、“二呆子骑骡子——绕个弯”、“二杆子叩头——没数”、“二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二”的这种用法有时也可以来称说动物等,如“属二骡子的——一不小心就咬人”(二骡子是脾气暴躁的骡子)、“二狐狸偷鸡——没有一个好的”。

三、泛指“卑微”的小人物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在表示社交称谓和亲属称谓的词语前,带上一个序数词,如“大叔”“二姑”“三姨”之类,这既可表明称说对象身份,也可表达出说话人对称说对象的态度。

“二”在这方面则有其独到的作用,那就是人们经常在熟语特别是歇后语中把“二”冠在一些人物称谓前面,泛指某一类人。

这些人物涉及男女老少,因为“二”含有“小”“少”“低”“劣”等意味,所以这些被称说的对象多是一些平凡的甚至卑微的小人物,且常常由于不佳的言行而成为被嘲弄的对象。

例如:二姑娘拜年——只有你的座席,没有你的话说二姑娘包包袱——窝窝囊囊二妮子的裹脚——臭长二妮子的脚丫子——支叉开啦二小姐的存款——咱(攒)的二大娘抱秃娃娃——人家不夸自己夸二大娘肿脸——找难看二姨妈煮粥——没的捞二大爷赶集——随随便便二大爷娶媳妇——没你的事二老爹的胡子——满脸二老爹玩戏法——哄鬼以上这些歇后语来自不同的方言区,但表义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打头的这些人物称谓,一般不是令人称道的对象,正相反,有不少称说对象或多或少带上了贬义的感情色彩。

人们在评价、批评、劝诫他人时,经常使用这些歇后语,可以使表达讽刺性强,效果鲜明突出。

四、委婉指代,含蓄表意在许多方言中,“老二”“二哥”“二掌柜的”等都有一个特别含义,那就是指代男性性器官。

“二”的这一用法,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因为男性身体上暴露在外的最重要的最不可少的器官,首先是头,它理所当然是“老大”,其次就是性器官了,它排行“老二”自然而然且“名正言顺”;二是因为汉民族是一个非常含蓄的民族,性器官、性事都是语言的禁忌,往往要委婉曲折地表达,用“老二”之类的词语代指性器官自然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婉曲度。

由于“老二”等词有这一特殊含义,所以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北方方言区中“老二”“二哥”等称呼,不可随便乱叫乱用。

在山东的很多地方,人们向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性打招呼时,一般称之为“三哥”,这是因为在山东人心中“大哥”是指“武二郎”的哥哥“武大郎”,是头戴绿帽子的男人的代称,所以民间有“大哥是王八”的说法;而“二哥”又常代指“那个”,所以“大哥”“二哥”都叫不得,只有“三哥”百无禁忌,但叫无妨。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也可用“二掌柜的”婉指男性生殖器,这一说法,表义既委婉又风趣,并且有明显的戏谑意味。

以上本文对数词“二”国俗语义进行了列举,对“二”国俗语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但由于材料和分析角度不够广泛,分析中难免存在不深、不透甚至偏颇、失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王耀辉,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