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1-14作者简介:李雪丹(1989-),女,福建龙岩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和语法。
“国俗语义学”是语言学语义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继苏联的“语言国情学”之后提出的。
所谓的“语言国情学”,其核心是语义问题,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词语、句子或语篇中的民族文化语义。
[1]在他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科———国俗语义学论略》一文中,他给“国俗语义学”下的定义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
”[2]不难看出,这两种都是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都有自己用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词语,而这些词也就体现了国俗语义。
正确理解词的国俗色彩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在阅读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都喜欢用含蓄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要想理解“言中之意”和“言外之音”,就必须正确理解词汇的国俗语义。
大多数的国俗语义是词语在反复运用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石榴”,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
果实球形,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
果皮可入药。
”[3]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石榴”也产生了很多的国俗语义。
一、石榴因自然属性以及传统思想而产生的国俗语义石榴,一直倍受人们的喜爱与赞颂。
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石榴花,南中一种,四季常开。
夏中既实之后,秋深忽又大发花,且实。
”在段成氏的《酉阳杂组》中,因为它的汁味美,因而称为“天浆”,“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
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已乳石毒。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具有重要位置的思想之一,其影响力也是很广泛的。
传统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不仅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上都是有感应的。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文人总是用那些自然界的事物来寄托情感,从而借这些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思。
如柳树、柳枝,由于它和“留”谐音,因此有了“折柳送别”这个习俗,“柳”也就产生了送别、依依不舍的国俗语义。
而石榴也是如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是文人的喜爱对象,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熏陶下,它也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国俗语义。
(一)流光易逝,青春难再李雪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语言/文学/艺术研究]“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摘要: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词的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文章从国俗语义这一角度对“石榴”这个词的词义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历代文学作品和民俗中看石榴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
关键词:国俗语义;石榴;传统文化;典故传说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4)03-0059-04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4卷第3期2014年6月Vol.14No.3Jun.2014DOI:10.16221/ki.issn1671-1084.2014.03.013石榴花红的时候,春天已经消逝了。
在古代,女子容易伤春悲秋,看见石榴花开,更是感叹春光流逝,时光难再,此时多是怅惘孤寂的心境。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这是写一位女子在寂寞的期待中看见石榴花红,感慨时光的流逝,心中怅惘与伤感。
“石榴”的这一意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处可见,如:龙山晴雪凤楼霞,洞里迷人有几家。
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
(《全唐诗·全唐诗4》)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
(《全唐诗·全唐诗4》)(二)多子多福石榴果实内有很多籽。
因而,千百年来它一直被赋予多子多福的寓意。
如:闻说石榴最多子,何须淘草始宜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便念了一遍,又逐句解说了。
老太太道:“好口彩!好吉兆!果然石榴多子!明日继之生了儿子,我好好的请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院闲阶玉砌,墙隈半簇兰芽。
一庭萱草石榴花,多子宜男爱插。
”(《金瓶梅》)在很多地方都有结婚生子送石榴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把石榴皮剥开,露出莹润的饱满的石榴子,寓意多子多孙,不是有一著名的图叫做“榴开百子”么,取的就是这个寓意。
不过在结婚生子时送石榴并不是现代的首创,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记载。
如:“将此送去,以为侄儿得子之兆?”于是分付太监,俟宴过群臣,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王爷查收。
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
(《镜花缘(上)》)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
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
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
”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
(《二十五史·北齐书》)在很多地方,结婚时布置婚房喜用石榴窗花、枕头等。
古人结婚礼品总要送一对绣有大石榴的枕头,祝他们旱得贵予;初生贵子,亲友喜欢赠送绣有石榴图案的鞋、幄、农服、枕头等,以示祝贺。
[4](三)陪伴、朋友、友谊石榴花开在春天之后,不与其他群芳争春,从而表现它的孤高傲气。
由于春已逝,百花相继随春去,这时候盛开的石榴花,给伤春逝去的人儿带来一缕慰藉,陪伴着度过孤独寂寞无助的时光。
石榴花的这一特点也是为文人所赞颂的。
如苏轼词中:“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这里写石榴花艳丽文静,自甘寂寞,不与那些浮花同流,而愿意与孤寂的人相伴。
再如《全唐诗》:“澜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
时节易晼晚,清阴覆池阁。
唯有安石榴,当轩慰寂寞。
”这句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石榴被赋予了生命力,是孤独寂寞的人的陪伴者,是他们的朋友,因此,石榴在这里有了指代朋友和友谊的国俗语义。
(四)美女佳人石榴花美艳,石榴子晶莹剔透,象征着女性之美。
南朝江淹《石榴颂》中:“美木艳树,谁望谁待。
”这句诗赞美石榴的绝美风姿,而且后半句可以看出在这里的石榴已不单纯是石榴,而是作者把它看成了一位佳人。
石榴被赋予美女佳人的寓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见其用例,如: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恰是逍遥际。
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全宋词·全宋词1》)记向瑶窗写韵成,重轻音里识双声,石榴娇欲竞珠樱。
笛孔腻分脂晕,绣绒香带唾花凝,怜卿吻合是深。
(《眉庐丛话》)麝薰人。
靠南窗户有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个美人,不亚如酒醉的一朵石榴花,半躺半卧。
秀腕托着香腮,一条腿伸着,一条腿攀着,面向南。
(《三侠剑》)大概到了唐代,女子很喜欢穿石榴裙。
粱元帝的《岛栖瞌》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
石榴裙是年轻女子的象征,杜审言“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02014年6月美人》诗中:“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
从此,“石榴裙”也有了借代青春女子的国俗语义。
(五)吉祥、富贵、团圆和睦石榴果实圆润,果实内“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所以在人们心中把它作为团圆、团结、和睦的象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人们离别之时有赠石榴的传统,这就是借石榴的团圆寓意来表达早日重逢的期待与心愿。
且“榴”与“留”音同,因此它就更添上了一层依依惜别的意味儿在里头。
如:部狱中各犯,被以赭衣;犯人之亲友,以山里红(即大红山查,潍曰石榴)一串挂其项上。
此物色红而形圆,盖取其团之义。
(《谏书稀庵笔记》)取“相思枕”留与十娘,以为记念。
因咏曰:“南国传椰子,东家赋石榴。
聊将代左腕,长夜枕渠头”。
(《游仙窟》)石榴由于它的植物特性,一朵花上可以结好几颗果实,如文献记载:《册府元龟》:“二年武陵临沅献安石榴,一蒂六实,十一月,木连理生,汝阳太守垣苗以闻”,果实里又有好多子,而且石榴花红火,因此在人们心中它又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在佳节亲朋友间互赠石榴的习俗,借榴传谊,祝愿彼此阖家幸福,吉祥如意,美满幸福。
在佛教中,石榴被认为吉祥果,如:持給也。
所謂尾息災也。
具緣果增益也。
蓮華敬愛也。
吉祥果(此[石榴]也)調伏也。
此具緣果或云俱錄果說在之。
(《大藏经》)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人们在佳节时更是会用石榴供奉。
由于石榴是在中秋前后成熟,因此在中秋佳节或重阳节人们有吃石榴的习俗。
在福建,有些地方就还保留着这一习俗,不过有些地方是吃蜜柚,因为那里盛产蜜柚,蜜柚和石榴特征差不多,寓意也是一样的,吉祥如意。
这些在文献中也有记载。
如:重阳。
以酒果糕等送诸女家,或遗亲识。
其上插菊花,散石榴子、栗黄;或插小红旗,长二三尺。
(《醉翁谈录》)清宫西暖阁几上虎钅享内,贡吉祥草。
乾隆时,曾与回部岁贡苹果、石榴、木瓜三果贮盘,绘为“岁朝图”,因以联句。
(《榆巢杂识》)石榴寓意富贵在文献中也能找到用例,如: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
(《燕京岁时记》)在我国还有用石榴叶石榴子酿酒的习俗,在佳节时喝这种酒,寓意甜蜜长久,富贵绵长。
(六)爱情并蒂石榴花、石榴果是美满姻缘的象征,它们比喻夫妻恩爱。
古时,定亲的女孩要给自己的心上人绣石榴荷包,作为爱情的信物。
潮汕地区嫁娶婚事,常于新房内放置放并蒂石榴,以示永结同心。
可见石榴在民俗中被赋予了指代爱情的国俗语义。
二、石榴因典故传说而产生的国俗语义关于石榴的传入有很浪漫的神话故事。
石榴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和石榴有关的传说典故而衍生出一些国俗语义。
(一)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俗语来自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典故。
相传大臣们不跪拜杨贵妃,杨贵妃生气,就找机会和唐明皇告状,此后,大臣们见到爱穿绣有石榴裙子的娘娘便诚惶诚恐,拜倒在地。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流传开来。
后来,“拜倒在石榴裙下”就被用来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石榴裙”也就有了类似风花雪月的国俗语义,这在文献中也能找到用例,如:来还有许多北方健儿,关东大汉,颠倒在她的燕脂掌上,石榴裙下,因以造成多少有趣的民国趣史,那是后话。
(《民国演义》)门盈车马。
虽然常受同行们忌妒,但男人们仍然争先恐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而她独与茶李雪丹:“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第14卷第3期61江公子交好,公子是固怀的盈潘果。
(《古今情海》)(二)辟邪趋吉自古以来,石榴具有辟邪的这一国俗语义好像较少为人所知,但还是有文献记载的,如:上書彼人名。
於中夜乃至午時燒安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