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在语言中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词汇意义的研究是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要课题。
例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这意味着同一能指与所指的随意关系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符号都具有形式和概念,或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
此外,英国的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把词的“意义”分为7种: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拾配意义、主题意义。
并将其中的第2至第6种意义用“联想意义”来概括。
学习一种语言,只理解词汇概念意义,而对其联想意义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淡不上真正掌握了该语言,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
我们说一些词或发音具有方言性质,就是说这些词或发音在告诉我们说话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我国,王德春教授首先提出国俗语义的研究。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
国俗语义学主张从语言中揭示、了解文化因素。
而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减少母语和本族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在语言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异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障碍,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王德春指出,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不同语言相对应的词语,其国俗语义的差异有如下几种:国俗语义一语独有;国俗语义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大相径庭: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基本相同。
理解这些词的国俗语义。
就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减少信息差。
从而增进理解。
另外。
根据词汇学原理。
词的语义分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
它由支配词或上义词如anim~,和受支配词或下词义如snake,tiger等构成。
下义词词汇构成语义场。
研究发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深入,下义词就越复杂细密,语义场也越庞大。
因此,上下义关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
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语言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有联系。
语言中大量的词语、成语、惯用语、谚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各国的不同地理环境也导致各自的语言带有其自然环境的色彩。
在人类语言中,有些词汇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如爱斯基摩人一丰富的表示“雪”的词汇与寒冷的地理环境;阿拉伯人表示“驼骆”的多彩词汇与干旱少水的中东和北非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表示各种时期的“鱼”的词汇与海洋岛国的地理环境。
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字面意义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内涵意义就不一样了。
本文就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几组中英词汇进行国俗语义比较,以见出它们的差异。
1.汉语的“东”字和英语的“west”在我国文化中,对于“东、南、西、北”,我们似乎更喜欢“东”,因为它所包含的国俗语义较丰富:(1)在河流方面。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长江,黄河,淮河等)都是由西往东流向大海。
因此,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这种现象。
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君试问东流水,抽刀斩水水更流”;“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在风向方面。
由于我国的东面是太平洋,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
“东风”指春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
因此。
在我国文化中,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
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语义特证是【+warmth】和【+hope】。
(3)在太阳升起方面。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住在东方名为扶桑的大树上,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我国正处于地球的东方,我们常自称“东方巨龙”、“东方之子”。
另外。
“东”在我国文化中有“光明”和“较高地位”的含义,在修辞上是褒义。
所以。
房子的东侧往往给地位较高的人居住。
例如,东太后比西太后地位高;太子所居之宫则叫东宫。
如果外国人不知上述三点,就很难理解这个“东”字。
可见,地理知识与语言词汇也是紧密相连的。
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士虽然没有像我们偏爱“东”一样,特别喜欢“west(西)”,但是,“西”在英l美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较多一些。
(1)“west wind”,从地理位置上看,英国位于西风带,它的西面是广阔的大西洋,风从西而来,春天,西风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
西风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好风。
难怪英国许多作家不惜笔墨歌颂西风,如,乔叟、雪莱、梅斯菲尔德等。
(2)“The West”,可指西方世界,也可指美国西部。
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go west(归西,完蛋)”,该词虽然源于佛教,但也被英语国家所广泛接受。
2.汉语的“大米”和英语的“bread”水稻栽种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早期。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属亚热带,适合水稻栽种,大米是主食。
所以,这方面的词汇也丰富:我们分“稻子”、“谷子”、“大米”和“米饭”。
不过,菲律宾的Hanunoo人对不同种类的稻子有92个名词,而英语中只有一个“rice”。
如果要细分,则只好译成“unhusked rice,rice,cooked rice”。
这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汉语中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米饭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吃(饭)了没有?”成为了问候语,“饭碗”比喻为职业。
没有了工作叫作“丢了饭碗”;有人戏称胃是“饭口袋”;称笨蛋为“饭桶”、“酒囊饭袋”;事情办得不尴不尬叫作“夹生饭”。
此外,汉语中有关“米”的俗语还有: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有诗歌,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等等。
英格兰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因此,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在语言上也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有关的词汇有:wheat(/b麦),flour(面粉),dough(面团),bread(面包),loaf(面包的量词),crust(面包皮)。
英、美人戏称胃为“bread basket”,把养家活口的人叫作“bread winner”;白人中产阶级叫着“white bread”;“out of bread”就是“失业”之意;“bread and butter”和“bread and cheese”表示生计。
另外。
在英语俚语中,bread和dough都可代表钱,可见bread 在英语国家的份量。
由此可见,大米的下义词词汇在汉语中较丰富,而bread在英语中的下义词词汇更多彩。
这足以说明这两个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3.汉语的“竹子”和英语的“mushroom”我国盛产竹子,椐史书记载,秦、汉以前,我国不仅在南方,甚至黄河以北就盛产竹子,因此,竹文化源远流长,相当丰富。
竹子刚长出来时叫“笋”,如雨后春笋;竹子的地下茎(根)叫“鞭”,如快马加鞭。
竹子的种类很多,有150余种(<辞海>),用途广,如用竹当纸称“竹简”,用竹作书叫“竹书”,还有竹家具和竹楼等。
汉语中与竹有关的词语相当丰富。
譬如:罄竹难书、胸有成竹、势如破竹、敲竹杠等。
此外,“竹”还成为汉字中的一个偏旁,即竹字头。
如寄人“篱”下、功亏一“篑”、揭“竿”而起。
在中国文化中,竹有“高风亮节”之义,如“青竹”比喻坚贞。
因此,自古以来,竹子成为文人墨客和画家描绘的对象。
“竹、梅、菊、兰”统称为“四君子”。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英国不产竹子,甚至连bamboo也是从外来语借过来的。
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本族词汇。
这样一来,所以,汉语中的“笋”就只能译成bamboo一shoot。
但是,由于英国气候中多雨,伦敦还叫雾都,因此,英国mushroom(蘑菇)可得到迅速的生长,所以,英国人就爱用“like mushrooms”、“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to mushroom”等词,来描述某个事物生长发展的蓬勃兴旺之状。
4.汉语的“茶”与英语的“coffee”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之一;茶叶品种也多,可分为红、绿、白、乌龙和紧压茶。
也就是说,“茶”字构成的语义场在我国较在英国要大,这说明茶在我国的丰富性,亦可见出它的国俗语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茶道、茶馆、大碗茶等。
在语言方面有关茶的表达方法不一而足,如人走茶凉;茶余饭后。
品茶又叫品茗。
在文学上,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还写了<茶馆>这一名著。
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连“tea”都是根据我国闽南话而来的外来语。
英国虽然不产茶和咖啡,但是茶和咖啡都是英国的主要饮料。
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afe./Would you like black tea?街上则可见coffee bar或safe.英国人每天还有afternoon tea(下午茶)时间。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除地理环境外,还包括风俗习惯、历史、文学等,它们对语言的影响根深蒂固,本文只是从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作了些词汇的国俗语义的初探。
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可增加学习者对目的语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信息差,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