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通关训练二大气运动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重庆一模]近地面水平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在风场的作用下发生水平平流,会引起近地面热量的水平输送,从而导致单位气块内的热量平衡发生变化。
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高原东缘湖畔的气象站夏季平均水平热平流的日变化,正值表示气块向外输出热量,负值表示气块从外界得到热量。
该湖冬季结冰。
据此完成1~2题。
1.与正午相比,傍晚该气象站( )①水平温度梯度较小②水平温度梯度较大③水平方向风速较大④水平方向风速较小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2.冬季,该气象站水平热平流昼夜差异( )A.加大,由负转正时间提前B.加大,由正转负时间提前C.减小,由负转正时间提前D.减小,由正转负时间提前[2022·四川成都二模]下图示意不同天气条件下,祁连山某冰川区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与阴天相比,该比值晴天低的主要原因是晴天( )A.冰川积雪消融量大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C.冰川积雪消融量小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4.该比值7、8月最低的根本原因是( )A.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降水量大,云层厚度较大C.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D.风力强劲,积雪不易保留5.随着气候变暖,该比值的变化趋势是( )A.阴天增大,晴天减小B.阴天和晴天都增大C.阴天减小,晴天增大D.阴天和晴天都减小东风波是在信风带内缓慢向西移动的低压槽,多出现在南北纬5°~30°的海洋上空,以每天300~500公里的速度向西运行。
加勒比海地区的东风波轴线从地面向上稍微向东倾斜,近地面的空气在波轴后侧辐合,在波轴前侧辐散。
读加勒比海地区1 500米高空的气流流场图,完成6~7题。
6.图中阵雨带产生降水的原因是( )A.西行气流受地形阻挡B.地面受热气流上升C.低压槽东侧气流上升D.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7.图中近地面的四地中( )A.甲地此时吹东风B.丙地此时吹东南风C.丁地经历了降水过程D.乙地一天内将有降水过程下图是5 200米大本营以上四个观测点春季气温日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坡向谷风最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A.4:00 B.14:00C.17:00 D.24:009.某登山队选择在北京时间2:00从大本营开始攀登珠峰,下列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原因中可能性最小的是此时( )A.气温较低,天气晴朗 B.温差较小,冰雪稳固C.降温较快,风力较小 D.有逆温层,大气稳定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某日局部降水情况。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中雪,乙地中雨③两地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两地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A.①④ B.①③C.②④ D.②③11.导致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地貌 D.海陆位置二、综合题12.[2022·云南昆明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4分)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
冬半年,来自我国西北、东北的冷锋相遇,使得锋前的暖空气被抬升到高空,形成华北锢囚锋。
多年气象统计数据显示,华北锢囚锋出现的机率以3月份最大(50%),1月份最小(8%);锋面附近天气恶劣,多暴雪。
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暴雪分布区。
(1)判断图中Ⅰ、Ⅱ、Ⅲ处气流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6分)(2)指出华北锢囚锋影响下的降雪特点。
(4分)(3)说出图中暴雪分布区暴雪形成的气象条件。
(8分)(4)根据冷暖气团的强度变化,分析华北锢囚锋出现的机率1月最小、3月最大的原因。
(6分)13.[2022·陕西咸阳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材料一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早在18世纪就存在海上丝路—海参贸易航线。
每年12月份茫咖撒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加工,于7月份向北回到望加锡;再通过华商输送到中国厦门,能满足当时中国海参需求的1/4;直至19世纪末南澳政府禁止海参捕捞而结束。
据记载,1792年船队满载返航时在图中甲地附近遭遇恶劣天气而损失惨重。
材料二下图为中澳海参捕捞、贸易路线图,下表为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降水资料。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单位:(mm)(1)描述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的降水特点差异并分析原因。
(8分)(2)根据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分析茫咖撒人前往澳洲北海岸进行海参捕捞的时间与航线的合理性。
(6分)(3)茫咖撒人回归途中在甲地会遭遇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分析该灾害的形成过程。
(8分)专题通关训练二大气运动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正午相比,傍晚水平热平流绝对值较小,说明傍晚水平方向上温度分布较均匀,水平温度梯度较小,水平方向风速较小,导致水平方向热量输送较少,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第2题,该站点位于湖畔,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存在以一日为周期的湖陆风,白天盛行湖风,使该气象站降温,水平热平流为正;夜晚盛行陆风,通过热力环流循环增温,水平热平流为负,冬季由于湖水水位低、湖面结冰,湖陆风较弱,水平热平流昼夜差异减小,且冬季白昼缩短,陆风转湖风时间推迟,湖风转陆风时间提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答案:1.B 2.D3~5.解析:第3题,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是指由于地面反射率较高(如冰雪、水域)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反射走的短波的太阳辐射量,一般来说地面反射率越低,反射走的短波的太阳辐射量越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是指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一般来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多。
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与阴天相比,晴天的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更低,推出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大,则两者比值越小。
冰雪积雪消融量越大,则冰雪面积越小,地面反射率越低,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小,C选项错误。
但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阴天与晴天的冰雪面积差异不会太大,因此不是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
晴天由于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多,使晴天比值更小,因此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故选B。
第4题,7、8月份为祁连山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因此冰川积雪消融量大,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小,因此比值最低,A选项正确。
降水量大,云层厚度较大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减少,比值增大,B选项错误。
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较小,因此植被覆盖率不是主要因素,C选项错误。
7、8月份不是祁连山风力最大的时候,因此风力不是主要因素,D选项错误。
故选A。
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冰川积雪消融量会增大,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因此会使阴天和晴天的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都减小,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答案:3.B 4.A 5.D6~7.解析:第6题,由材料信息“东风波是在信风带内缓慢向西移动的低压槽,多出现在南北纬5°~30°的海洋上空,以每天300~500公里的速度向西运行”可知,图中阵雨出现是信风的作用,波轴东侧气流辐合上升形成的高空气流,与地形、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冷暖气流相遇无关,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第7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波轴向西运动,近地面丁地位于波轴后侧,经历了降水过程,C正确。
图中显示的是加勒比海地区1 500米高空的气流流场图,此时甲丙两地高空的风向都是偏东风,与题干要求不符,A、B错误。
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波轴与乙地之间相差约650 km左右,图中东风波以每天300~500公里的速度向西运行,需要1天多,所以乙地一天内不会有降水过程,D错误。
故选C。
答案:6.C 7.C8~9.解析:第8题,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山谷风的形成中,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
白天因为山峰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山谷的空气顺着山坡爬升,形成谷风,所以谷风最强烈时应该选择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北京时间,纵坐标表示气温,气温最高时是北京时间16时或17时左右,C正确,A、B、D错误。
第9题,由题意可知,登山队选择在北京时间2:00开始登珠峰,从图中可以看出2:00之后随海拔上升山峰气温下降,由于降温幅度小,容易产生逆温,可使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利于攀登;由图中曲线可知,该处温差小,冷热较均匀,风力弱,冰雪坚固。
综上所述可知,与攀登珠峰关系大的是气温较低,天气晴朗;温差较小,冰雪稳固;有逆温层,大气稳定。
A、B、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答案:8.C 9.C10~11.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看出,甲、乙两地的降水量为10~24.9 mm,甲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南,为中雨天气,乙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北,为中雪天气,①正确、②错误;根据图中等压线及数值分布可知,甲乙两地均为偏北风,其中乙地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③正确、④错误。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第11题,根据材料中雨雪分界线的分布情况,在甲、乙两处发展弯曲,甲处向北凸,说明甲处温度较高,乙处向南凸出,说明乙处温度较低,甲乙两地纬度相差不大,大气环流相差不大,A、B错误;根据材料中的经纬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区附近为四川盆地,乙地区为山区,所以导致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弯曲,C正确;两地都为内陆地区,D错误。
故选C。
答案:10.B 11.C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Ⅰ处气流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Ⅰ处气流较为暖湿。
Ⅱ处位于冷锋后方,为西伯利亚南下干冷气流,故Ⅱ处气流较为干冷。
Ⅲ处气流是从渤海吹来的冷湿东北风,故该气流较为湿冷。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锢囚锋的分布范围广,故降雪的范围广;气流Ⅰ性质暖湿,水汽充足,暖湿气流受两支冷空气强烈抬升,雪量大;锢囚锋持续时间长,故降雪的时间长。
第(3)题,Ⅰ处气流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水汽充足,为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暖湿气流受两支冷空气强烈抬升,暖湿空气降温快,形成暴雪;位于冷锋锋后,降雪集中;锢囚锋附近,受其影响,降雪持续时间长。
第(4)题,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1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势力强,中国大陆常为单一冷气团控制,出现锢囚锋的机率小;3月,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于此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