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构建网络整体认知考点一从“地理实践力”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在地理实践中的应用[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2020·浙江7月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完成(1)~(2)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B(2)D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2.抓住热力环流的四个关键点3.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变暖(2)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太阳能资源①高海拔地区考向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热力环流(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一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二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C解析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附着于空气中的凝结核而产生的。
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形成水蒸气,附着于凝结核在低空形成了云海(雾)。
因此①④正确,故选C项。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二中()①a增大②b增大③c减小④d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D解析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a减小、d增大,①④错误。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c减小,③正确。
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b增大,②正确。
考向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主产区位于我国云南文山州。
图一为小明同学暑假去云南文山拍摄的三七种植照片,图二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一中尼龙网的用途是()A.削弱a B.削弱b C.增强c D.增强d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尼龙网覆盖于三七上方,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读图可知,a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会变化;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辐射,尼龙网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直接影响很小。
2.推测三七的生长习性是()A.耐高温B.喜强光C.喜温湿D.耐干旱答案 C解析云南文山州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通过尼龙网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降低,这说明三七不耐高温、不喜强光;当地降水较多,通过尼龙网降低地面温度,可减少蒸发,说明三七喜湿,不耐干旱。
考点二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分析天气系统[考情报告]天气系统特点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是常考的内容。
常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材料为切入点,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题型灵活多样。
(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2019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
完成(1)~(2)题。
(1)此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此时刻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A(2)B1.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方法2.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或准静止锋台风(气旋系统)高压控制锋面气旋高压脊天气特征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连续性降水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晴空万里低压槽上多降水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1)冬半年冷锋的活动可能引发寒潮(出现大风、暴雪、剧烈降温),进一步产生风雪灾害、冻害,危害农牧业、渔业和交通。
冬春季节沙尘暴与冷锋活动有关,沙尘暴发生可破坏农田、民居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2)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产生的极端干热天气。
由于长期高温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多受热带气旋影响。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台风,台风经过地区产生狂风暴雨和洪涝,毁坏农田、堤坝、房屋以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
考向1等压线图的判读(2020·天津高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华北平原此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风和日丽B.狂风暴雨C.阴雨连绵D.大雪纷飞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华北平原所在地区等压线较为稀疏,且位于高压脊附近,最可能为风和日丽的天气状况,A项正确。
2.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A.乌鲁木齐B.贵阳C.上海D.福州答案 D解析在图中城市所在地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即为当地近地面风向,由此可知,选项四个城市中,此时为偏南风的是福州市,D项正确;乌鲁木齐、上海、贵阳均为偏北风(注意贵阳位于1 010 hPa等压线上,该闭合等压线两侧等压线数值分别为1 015、1 010,所以该闭合等压线内气压值应小于1 010 hPa,由此可判断贵阳市附近气压的分布),排除A、B、C三项。
考向2常见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图为某时刻澳大利亚及附近海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图示区域天气系统正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向西运动。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气压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1月B.4月C.7月D.10月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出现高压中心。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冷海热,陆地形成高压。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7月为冬季。
2.图示时刻的天气系统造成了该国某区域数千家庭停电,该区域最有可能是()A.东北部B.东南部C.西北部D.西南部答案 B解析据题干可知,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数千家庭停电,说明该天气系统引起某种自然灾害,从而造成停电现象。
读图可知,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强低压控制,且等压线密集,出现狂风暴雨,易造成电力设施破坏,故B项正确;东北部和西北部处于高压控制区,等压线稀疏,不易出现狂风暴雨,排除A、C 两项;西南部受低压中心控制,其中心气压高于东南部,等压线比东南部稀疏,因而西南部会形成阴雨天气,但不会形成狂风暴雨天气,排除D项。
3.预测珀斯(31°52′S,115°52′E)未来12小时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A.反气旋过境,风力加强B.气旋过境,风力加强C.反气旋过境,降水减少D.气旋过境,降水减少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珀斯目前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
天气系统的西移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由图中气旋所跨经度及珀斯所处经纬度计算可得,未来12小时珀斯经历气旋过境,受气旋影响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故D项正确。
考点三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系统分析气候[考情报告]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和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热点。
常以区域图、统计图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题型灵活多样。
(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5月B.5~9月C.9~12月D.11月~次年3月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C(2)B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世界气候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3.气候与相关地理要素的关系(1)气候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地理要素影响地形(地貌) ①降水多的地区(湿润、半湿润),流水作用为主;②降水少的地区(干旱、半干旱),风力作用为主;大陆性较强,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风化作用显著;③高纬度、海拔高地区,冰川作用显著;④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⑤山岳冰川的存在,会形成冰川侵蚀、沉积地貌;⑥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⑦降水极少地区易形成荒漠景观续表(2)气候对人文要素的影响续表地理要素影响人文景观北方四合院→保温、防寒、避风沙;青藏地区墙体厚、穿藏袍→昼夜温差大;黄土高原窑洞→冬暖夏凉;亚马孙河下游浮在水上的木屋;马来西亚海岸高脚屋→防御海潮侵袭考向1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1~3题。
1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答案 D解析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根据甲、乙两地纬度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风带,靠近海洋,排除A、B两项。
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错误。
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项正确。
2.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B.甲地白昼时间长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答案 C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
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差异不大,排除A、B两项;乙地主要受西风带影响,D项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正确。
3.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B.暖流影响C.地形阻挡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答案 D解析乙地的降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A项错误;地形没有季节变化,排除C项;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更强盛,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D项正确;冬季和夏季均受暖流影响,且暖流强弱受盛行西风强弱的影响,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