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道排架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明确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和规范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
2.编制依据2.1兰新线无砟轨道施工图及设计文件2.2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3《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2.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2.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3.适用范围兰新铁路第二双线CRTSI型双块式无碴轨道。
4.施工控制要点4.1前期准备阶段4.1.1熟悉并掌握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规程、标准、技术条件、细则、指南等。
4.1.2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和无碴轨道铺设前质量评估。
4.1.3组织技术、测量试验和施工人员岗前培训。
4.1.4配合设计院进行CPⅠ、CPⅡ、CPⅢ精密测量控制网布设,完成新网下的线路拟合;组织对CPⅡ、CPⅢ测量成果进行复测,报设计院确认。
4.1.5选定混凝土配合比。
4.1.6原材料进场检验、标识存放。
4.2过程控制阶段包括组装工具轨排,钢筋工程施工,电阻测试,轨排就位、粗调、精调和轨道几何位置复测,灌注道床板混凝土,道床板养护、封堵螺栓孔等。
4.2.1钢筋绝缘情况采用目测检查和电阻测试,灌注混凝土前的精度复测,灌注混凝土等重要工序监理全过程旁站。
4.2.2建立内部各工序交接验收管理办法,各工班之间办理签字交接,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4.2.3在施工的各阶段,根据测量统计分析数据,在施工现场定期(不长于1个月)召开由技术负责人、测量、安全、试验、物资设备、质量人员和工班长等参加的各类分析、探讨和阶段性总结会,适时增补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质量管理要求。
4.3后期综合整理阶段首先,对铺设长钢轨后的轨道进行复测;然后根据精调和复测后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轨道综合调整方案。
5.施工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见图1《工具轨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工具轨法施工工艺流程图6.技术和质量控制点6.1工具轨、模板、螺杆调节器的进场6.1.1工作内容①按方案备齐材料及器具;②工具轨的验收;③轨枕现场存放。
6.1.2设备配置专用吊架、汽车吊。
6.1.3储存工具轨存放在已整平硬化的场地上,搭设临时防护棚,避免由于暴晒等造成轨排产生温度变形。
6.1.4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检验方法①轨排检验标准见表1。
②模板检验标准见表2。
表2 模板质量检验检查表③螺杆调节器检验标准见表3。
表3螺杆调节器验收检查表6.2双块式轨枕、道床板钢筋进场6.2.1工作内容①提出轨枕、钢筋用料计划;②轨枕的验收;③轨枕的现场堆放。
6.2.2工艺步骤①提出轨枕、钢筋用料计划根据设计及施工进度情况,计算确定所需的轨枕及钢筋数量。
所需轨枕、钢筋应在施工两周前运抵工地,根据洞口场地和施工进度情况,分批次进料。
②轨枕的验收a、在轨枕卸车前,质检人员重点检验轨枕的以下项目:运输中损坏、裂缝、钢筋变形、伸出的钢筋长度等。
b、如果轨枕垛中有若干轨枕不合格,该垛轨枕将拒收并退还。
③轨枕的现场堆放轨枕层间用10×10 cm方木支撑,枕木垛应绑扎牢固,使用汽车吊卸载轨枕。
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卸载轨枕垛,轨枕垛按相应标记卸车垛放。
6.2.3设备配置专用吊架、汽车吊。
6.2.4储存轨枕存放在已平整硬化的场地上,钢筋按型号分开,存放在钢筋棚。
轨枕层间用10×10 cm方木支撑,枕垛应绑扎牢固。
每垛存放6层,每层6根。
钢筋堆放前,底部垫枕木,避免钢筋与地面的直接接触。
6.2.5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检验方法①质量缺陷超标的轨枕必须标记并取出,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轨枕。
轨枕应在生产厂完成检查,现场进行外观检测。
对有损坏的或者有潜在损坏的轨枕,应在其端部竖面用黄漆标注,不得使用。
②使用专用吊具装卸轨枕,不得用绳索直接起吊,以免轨枕产生永久性变形。
③两轨枕垛之间要求的间距不小于0.5 m。
④轨枕外型尺寸:a、横向中心距1514±2㎜;b、单块中心偏差±1㎜;c、轨底坡1/35~1/45㎜;d、承轨槽平整度1㎜;e、两承轨台之间的相对扭曲<0.7㎜。
⑤预埋套管:a、套管中心距382+1.5㎜,-0.5㎜;b、孔道不垂直度<0.5㎜;c、套管内径30㎜;d、套管与砼表面高差<1㎜;e、套管内不允许堵塞。
⑥钢筋桁架:a、上下层钢筋间距100±3㎜;b、上层钢筋距轨枕顶面距离105±3㎜。
⑦外观质量检查是否存在外观质量缺陷(棱角缺损等) ,对不合格的轨枕确认后单独堆放标识、退货处理。
轨枕按照表4进行验收。
表4 轨枕外观质量检查表6.3道床工作面清理、施工放线6.3.1工作内容①工作面清理;②施工放线。
6.3.2工艺步骤①工作面凿毛、清理人工采清除表面浮渣、灰尘及杂物。
②施工放线a、每块道床板按图纸起止里程分别测放出轨道中线控制点位置;b、以中线为基准弹出道床板的纵向模板内侧边线;c、标记轨枕控制边线及每隔20根标定一次轨枕里程控制点的具体位置。
6.4底层钢筋布设6.4.1工作内容①按测量放样位置和轨枕下纵向钢筋设计数量,将纵向钢筋依次散铺到线路上;②绑扎底层钢筋,做好绝缘处理。
6.4.2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检验方法①根据全站仪放样点,在底板顶面上用钢卷尺量出底层钢筋间距,粉笔标记;按梅花型布置预制好的砼垫块;布置纵、横向钢筋,安装绝缘卡子和绝缘扎丝固定。
②吊卸过程中防止钢筋变形;维持物流道路的通畅,满足货物运输要求。
6.5布枕6.5.1工作内容①布枕前应对轨枕进行检查,伤损掉块、桁架变形的轨枕不得使用。
②轨枕采用人工散布,每4人一组,分区段按放样标识放置轨枕,专人对所摆放的轨枕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与标识线吻合。
③每散布4组轨枕,控制散布轨枕的累计纵向误差,作出相应调整。
④同组轨枕间距误差不大于±5mm,左右偏差不大于±10mm,两组轨枕间距偏差不大于±10mm,并应保持轨枕基本平顺,与线路中心垂直。
6.6轨排组装6.6.1工作内容①工具轨安装完成后,采用方尺对枕距进行精调,通过方尺,调整轨枕方向垂直于钢轨。
②在工具轨上作出每根轨枕中心标识,并在控制扣件螺栓上作出中心点标识,按中心标识采用方尺、垂球控制轨枕间距,起道机、撬棍调整枕距。
③调整完成后安装绝缘垫块,初拧扣件螺栓,拧紧程度以手拧不动为宜,施拧时先同步拧钢轨内侧两螺栓,然后同步拧钢轨外侧两螺栓。
④轨枕间距调整完成后进行扣件螺栓施拧,形成轨排。
扣件螺栓施拧必须采用双头内燃机扳手对称施拧(扭矩在150KN.m~160KN.m),施拧时绝缘垫块和钢轨必须完全落槽,采用塞尺检查工具轨与垫块、挡块和扣件间三点是否密贴,间隙不得大于0.5mm, 否则,需加大扭矩施拧。
⑤轨枕调整好后,利用轨距尺及轨距撑杆调整轨距,轨距调节后必须为钢轨的真实轨距,避免钢轨扭曲或倾斜,造成轨距合格的假象,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6.7轨排粗调6.7.1工作内容在底层钢筋布设、轨排就位以后,开始对轨排进行粗调作业。
粗调的目的是将组装好的轨排抬起至设计标高,并对轨道中心进行调整。
①粗调前对轨排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枕距、轨距及轨道落槽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②利用起道机抬升轨排,每轨排每侧3~4个,利用方尺初步控制起轨高度。
③轨道中心调整:可在方尺上作出轨道中心位置标识,利用垂球对中轨道中心点,对轨道中心进行调整,起轨时可通过调整起道机的位置角度及松紧顺序来使轨道对中。
④安装螺杆调节器钢轨托盘:螺杆调节器在轨道左、右轨对称安装,固定在两轨枕中间位置,并应大致垂直于轨道方向,第一根轨枕需要配一对,每间隔3根轨枕安装1对。
⑤安装螺杆调节器螺杆:安装螺杆前先对螺杆涂抹黄油,安装事先准备好的波纹管(略高出砼结构面),旋入螺杆,采用扳手拧紧,最大扭矩不应超过5KN.m(与手动拧紧力量大致相当),施拧时要注意两边用力相等。
为防止起道机松轨后螺杆下沉导致轨排变形,在螺杆下面安装50mm×50mm×4mm钢板垫片,垫片中间设防滑凹槽。
⑥轨道粗调调整原则:利用起道机、螺杆调节器完成轨排的粗调工作,调整原则以“先标高、后中线,再复核标高、中线”的顺序循环进行。
粗调时要求逐一对每一对支撑螺杆处的轨排进行调整。
粗调后中心线偏差应在3mm内,高度应低于设计标高约3~5mm。
设站及调整工艺:全站仪采用自由设站后方交法测设,测量测站附近8个CPⅢ基桩控制点棱镜,通过配套软件,自动平差计算,确定全站仪的x、y、z坐标。
改变全站仪测站,需要重新确定新测站坐标时,必须至少观测后方8个控制点。
同时对已完成调整的最后一组轨排进行复测,偏差大于2mm需重新设站。
全站仪架设好以后,配合轨检小车逐一对每一对支撑螺杆处的轨排进行粗调调整。
待一组轨排调整完成后,紧固支撑螺杆,螺杆顶端高出钢轨顶面不得超过70mm。
重复测量,确认轨排准确定位后,安装鱼尾夹板,纵向连接轨排,必要时再次进行调整。
6.8钢筋绑扎、接地焊接6.8.1工作内容①钢筋绑扎;②接地焊接;③钢筋绝缘及接地检测。
6.8.2工艺步骤①钢筋绑扎a、按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绑扎。
对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及轨枕桁架上层钢筋交叉处以及上层纵向钢筋搭接范围的搭接点按设计要求设置绝缘卡,用尼龙自锁带绑扎;b、绑扎过程中不得扰动粗调过的轨排;②接地焊接纵横向接地钢筋采用L型焊接,单面焊接长度不小于100 mm。
接地端子的焊接应在轨道精调完成后进行,焊接时应保证其端口紧贴道床板砼侧面。
③钢筋绝缘检测道床板钢筋绑扎并焊接完成后,应进行绝缘性能测试,检测采用欧姆表。
非接地钢筋中,任意两根钢筋的电阻值不小于2 MΩ。
6.8.3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检验方法①接地钢筋焊接长度不小于100 mm,外端联接点须高出设计道床板面约5mm。
②接地单元长度不大于100 m。
③钢筋安装及接地焊接质量检查项目:按图安装钢筋;按图进行焊接;接地连接位置;混凝土保护层两侧和顶部最小厚度符合图纸要求,允许偏差±5 mm。
④钢筋网绝缘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⑤防止接地端子污染。
6.9安装横向、纵向模板6.9.1工作内容①模板抽检及设备就位;②安装横向模板;③安装纵向模板。
6.9.2工艺步骤①模板抽检模板安装前应先进行以下检查工作:模板平整度;复核基底砂浆带的位置及强度;模板清洗情况;脱模剂涂刷情况;更换损坏或弯折的模板。
②安装模板纵、横向模板安装时,相邻模板间拼接要严密。
6.9.3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检验方法①模板安装不能扰动已粗调完的轨排。
②模板安装质量检查项目:纵向模板干净(无混凝土污染);脱模剂涂刷情况(仅能使用脱模剂),油膜应分布均匀;损坏或弯折的模板不得使用;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目测纵向模板与下部结构顶面保持垂直;模板安装后,检查下部结构表面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