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监测目的三、监测内容四、监测依据五、监测方法六、监控报警七、信息反馈八、九、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及时程变化曲线十、监测结论及建议附:一、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二、基坑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三、监测项目时程变化曲线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正弘空港花园项目6#地块基坑变形监测项目。
2、工程地点: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四街与郑港三路交叉口。
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3.1、四周较为空旷为保证基坑开挖期间基坑侧壁的安全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措施,确保基坑在施工期间能够掌握及时的数据变化量,有效的信息化施工,有异常变化前期能够及时预报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总说明》做以参考,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10.3米《JGJ120-99和GB50202-2002》的规定,基坑的安生等级为二级.结合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基坑开挖中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开挖中必须对基坑的安全实施基坑侧壁的位移和沉降变化等安全检测。
二、监测目的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测定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从当前状态起至变形稳定期间的绝对变化量,对基坑进行健康监测,对意外变形做出及时预报,确保施工和使用中的安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援程》JGJ8-2007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结合本工程实际,在对工程地基勘察报告及支护降水设计方案分析参考。
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预报,为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内容1、主楼基坑围护顶部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暂定38点)以现场实际布设为准;2、基坑巡视;’四、监测依据(1)参考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l、《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五、监测方法沉降监测分为控制网和标示点监测两部分。
控制观测内容包括水准基点设置和水准基点间的高程闭合观测;标志点监测包括周期性监测、数据分析以及结果整理等工作。
1、观测精度及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2007)第2.0.5条的规定,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其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本项沉降监测执行二级精度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对二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I或DS05型水准仪、第3.3.1条的规定,铟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因此,本项沉降监测采用DS22+FSI 型水准仪。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4mm,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配合瓦钢尺,按测微水准测量方法施测。
监测点埋设样式参见下图;┏━┳━━━━┳━━━━━━┳━━━━━━┳━━━━━━━━━━━━━━━━━━━━━━┓┃┃静一级┃≤0.15 ┃≤1.O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量瑚┃≤0.50 ┃≤3.0 ┃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P ┃≤1.50 ┃≤1O.O ┃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2、观测技术要求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测量方法;②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备:③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1)、应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2)、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惫。
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3)在水准观测线路当中尽量避免二次调焦,近可能减少i角误差的影响,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4)、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建筑物基础和墙体列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也可采取录像、照片形式进行汇报。
3、精度控制指标由于沉降临测严格要求等精度监测,施测过程中要求使用用一对铟钢,每次按钢尺左侧标尺读数,按右侧读数校核:每次按照固定的路线用同一台仪器在相同位置设站完成监测。
4、水准基点和监测点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设置水准基点3个,沉降监测点按照15---20米一个测点,具体布置参见基坑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5、监测密度基坑工程监测应从甲方委托开始准备工作,埋设边坡位移、沉降观测点;标示,采集初始数据,直至基坑土方回填完毕为止。
各项监测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的施工进程、施工工况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
支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期间应加强监测。
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频率根据设计要求按下表进行。
在基坑开挖前测取初度数。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次数,直至危险或隐患解除为止,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出现超深开挖、超长开挖、未及时加撑等不按设计工况施工的情况:4)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邻近的建(构)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开裂:8)基坑底部、坡体或围护结构出现管涌、流沙现象。
9)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当预计工期达到四个月后、或者基坑网填完毕可协商终止监测工作。
坡顶水平位移(1)、测点布置基坑边坡部沿基坑周边按照l5-20米分别布置观测点,测点设置在边上,测点位置见布置图。
(2)、仪器2“级全站仪,(3)、测量精度用二级变形测量,对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点的坐标中误差≤±(4)、测量方法针对基坑现场条件的限制我们采用的是极坐标观测法,此方法较为灵活性,适宜在基坑场地小的情况下使用,此方法采用独立的坐标网,每次采用强制对中杆架设在观测点上,数据每次采集出来借助CAD将其连成线段,每次采集数据在CAD里比对,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观测点的变化方向、变化量,然后以日报表的形式上报。
在基坑影响范围外设置基准观测点三个,工作基点视现场情况设置,但不少于2个。
每次观测尽可能的在同一测站架设仪器,同一后视置方位角。
每次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相同的测量线路和相同的测量方法;②、使用同一测量仪器;③、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二)、基坑边坡竖向位移(1)、测点布置测点布置见附图,竖向位移观测标志与水平位移观测标志共用。
(2)、仪器DS22型水准仪附加测微器和2米铟瓦合金水准尺。
(3)、测量精度采用二级变形测量,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40mm。
(4)、监测方法在基坑影响范围外设置基准观测点3个,工作基点视现场情况设置。
每次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测量方法;②、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备:③、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六、监测报警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工程作出险情预报是…个重大技术问题,关系着工程安全和施工进度等多方面因素,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际因素,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及时作出判断,本基坑工程的监测报警值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及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其体如下。
┏━━┳━━━━━━━━━┳━━━━━━━━━━━━━━━━━━━━━━━━━━━━━━━━━┓┃序┃监测内容┃安全性判别┃┃号┃┣━━━━━━━━━━━━┳━━━━━━━━━━━━━━━━━━━━┫┃┃┃判别标准┃报警值(危险域)┃┣━━╋━━━━━━━━━╋━━━━━━━━━━━━╋━━━━━━━━━━━━━━━━━━━━┫┃ 1 ┃支护坡项水平位移┃水平位移速率,位移量┃累计大于30mm:或水平位移速率> ┃┃┃┃ 2mm,’d ┃┃┣━━╋━━━━━━━━━╋━━━━━━━━━━━━╋━━━━━━━━━━━━━━━━━━━━┫┃┃支护坡项竖向位移┃竖向位移速率,位移量┃累计大于30mmn:或竖向位移速率> ┃┃ 2 ┃┃┃ 2mm/d,┃┣━━┻━━━━━━━━━╋━━━━━━━━━━━━╋━━━━━━━━━━━━━━━━━━━━┫┃┃目测巡视基坑周围管线情况┃管线拉裂出现渗水┃┃┣━━━━━━━━━━━━╋━━━━━━━━━━━━━━━━━━━━┫┃┃目测巡视基坑周围土体情┃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影响安┃┃ 3 ┃况┃全的征兆┃┃周围环境监测┣━━━━━━━━━━━━╋━━━━━━━━━━━━━━━━━━━━┫┃┃目测巡视基坑附近地面情况┃地面出现>lOmm的裂缝且尚可能发展┃┣━━━━━━━━━━━━┻━━━━━━━━━━━━━━━━━━━━┫┃┃目测巡视周围已有建筑物情况┃┃┃建筑物砌体出现>1 5mm的变形裂缝┃┃┃且尚可能发展┃┗━━━━━━━━━━━━┻━━━━━━━━━━━━━━━━━━━━━━━━━━━━━━━━━┛监测中若发现监测值超过或达到报警值,则立即停止施工,上报相关部门,并积极配合查找原因。
待确定其影响,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并有相关部门书面文件通知复工后,才能重新开始施工。
七、信息反馈观测数据应及时分析整理,监测成果的提交以监测报表的形式体现,分日报表、阶段性监测报表。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即时进行计算,资料整理,进行对算、校核和对原始记录做100%检查。
每完成观测一次,提供中间观测成果一次,并上报监理方签收。
在观测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或建筑产生裂缝,应即时卜报。
观测最终结束后,降观测提交下列成果。
(1)基准点,观测点的综合平面布置图;(2)各项监测成果汇总表;(3)监测点的时间变化量分析曲线图:2、各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应结合相关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以及环境、施工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监测项目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基坑位移、沉降变形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