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共6单元教案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共6单元教案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共6 单元教案.第一单元草原放歌- 2 -- 3 -- 4 -- 5 -- 6 -第二单元丝路驼铃课题:丝路驼铃(1)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年级:初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钢琴、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目标:(一) 对我国西北甘肃、新疆等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联系相关学科,探索“丝绸路上”的音乐文化。

(二)能用明朗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背唱《青春舞曲》,知道王洛宾的主要作品和贡献;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梦驼铃》。

(三)聆听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敦煌》、《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合奏《玛依拉》,感受其音乐情绪和风格,体验“花儿”的艺术特征;分辨冬不拉等新疆少数民族乐器;(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用手鼓、铃鼓或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等歌曲即兴伴奏,试用演奏、舞蹈等形式表演。

尝试创作、表演一段表现梦的音乐;试以《渭城曲》前两句即兴编唱,并相互评价。

(五)能用竖笛(或口琴)演奏《玛依拉》,学习“si”的第二种指法。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学习用具。

二.欣赏歌曲《新疆好》:1.导入:丝绸之路北道过玉门关,南道过阳关,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新疆,提问;这里有哪些少数民族?又有哪些特产呢?回答: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

有香喷喷的羊肉串,美丽的壁毯,死角刺绣的小帽“朵帕”,哈密瓜,葡萄干,奶茶等。

提问:新疆还有哪些特产呢?下面我们欣赏一首歌曲《新疆好》。

2.欣赏歌曲。

回答:新疆还有许多矿产资源。

三、欣赏歌曲《玛依拉》:1.提问:新疆有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交的是什么民族?回答: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我们来听听她的歌。

2.听歌曲《玛依拉》的两段。

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观看了优美欢快的新疆舞蹈。

- 7 -3.提问歌曲的特点:由几个音组成,结束在哪个音上?七个音组成,大调式。

呼唤的音调,回旋的旋律。

节奏欢快跳跃。

四、聆听小合奏《玛依拉》:1.导入:哈萨克有句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2.简介:《玛依拉》这首歌曲经过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也象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祖国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

你们谁会唱这首歌?3.请几个同学演唱。

其他学生吹竖笛。

第一段请几个女同学唱,全体同学吹竖笛。

4.我们刚才演唱演奏了歌曲《玛依拉》,下面我们欣赏根据《玛依拉》改编的器乐小合奏,听一听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5.欣赏。

6.提问:乐曲用什么乐器主奏?回答:冬不拉。

(投影一组乐器,让学生辨认哪个是冬不拉。

)7.新疆乐器介绍:大家说出我国乐器分为几大类?教师简介新疆乐器。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有扁平和瓢形两种。

琴杆细长,张两根弦。

一般用于自弹自唱。

冬不拉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英俊、勇敢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当他向姑娘求婚时,调皮的姑娘却指着身旁的一棵青松说:“你如果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我就嫁给你。

”到了约定的日子,机智的青年拿了一把用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用婉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真挚的爱情,终于打动了姑娘的心。

从此,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后来到了十三世纪时,据说有一天,当时的皇帝、成吉思汗正在大摆宴席招待宾客,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爱子术赤得急病死了,左右的侍从们谁也不敢把这一噩耗告诉成吉思汗,但又怕事后遭到追究和责难,正在左右为难时,一位名叫克尔布哈的哈萨克冬不拉琴手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一任务。

他来到宴会上要求为大家奏一支冬不拉乐曲。

悲切的乐声传达了死亡的消息,成吉思汗从乐曲中听出了是自己亲爱的儿子遭到了不幸而流下了辛酸的泪。

嗣后,成吉思汗不但没有发怒,还下令重赏了这位民间艺人。

鹰骨笛:(塔吉克族)吹管乐器。

管身为鹰骨制成,开六个按孔,吹奏方法与汉族的笛相似。

艾捷克:(唯吾尔族)拉弦乐器。

音箱木制半球型,一面蒙羊皮。

张四根弦,用马尾弓拉奏。

热瓦普:(唯吾尔族)弹拨乐器。

音箱木制半球型,琴头有装饰用的弯角,张五根弦。

演奏时将乐器横置右肩,用拨子弹奏。

手鼓:维吾尔族打击乐器。

汉语称手鼓。

木制圆形鼓框,直径约40厘米,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框内置许多小铁环。

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击鼓面,或摇动鼓身振响铁环。

老师拿手鼓示范给学生看,拍打节奏。

学生左右手拍左右腿。

节奏是: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

- 8 -8.习题用连线表明右侧的乐器所属的民族。

五.歌曲《青春舞曲》:(1)请学生听一组全部由王洛宾收集整理的维吾尔族歌曲:提问歌曲的曲名,作者。

1、《掀起你的盖头来》2、〈啊拉木汗〉3、〈半个月亮爬上来〉4、〈可爱的一朵玫瑰花〉5、〈在那遥远的地方〉(2)复习歌曲《青春舞曲》,钢琴伴奏。

(投影歌曲的乐谱)a>复习歌谱;b>复习歌词;c>完整地演唱全曲。

(3)提问歌曲的特点?歌词以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唱出:小鸟飞去不回来,青春一去不复返。

告诫年轻人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

歌曲采用小调式,节奏密集,轻快而活泼,旋律上下起伏,流畅而优美,颇具有舞蹈性。

(4)复习、表演《青春舞曲》(手鼓、竖笛伴奏、演唱、表演舞蹈)请学生讲讲表演的方案。

分声乐组,舞蹈组,竖笛组练习歌曲,请音乐课代表组织。

学生表演。

(5)教师评价:六.小结:今天,我们延着丝绸之路欣赏了甘肃、新疆地区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了相关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无穷的魅力。

丝绸路上还有极丰富的文化和动人的乐歌鼓舞,同学们如有兴趣,可在课后继续了解、探索。

教后记: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很好,但大部分班级表演的不好。

可以在表演前老师提示一下,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9 -第三单元《西南风情》教学设计思路:《西南风情》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但是在有限的一两节课内,不可能把西南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讲得面面俱到,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内容在备课时应该重新整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如本节课我以歌唱教学为重点,又以西南的歌、舞、乐的欣赏为辅,多方位多层次地让学生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教学目标: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2、通过欣赏,使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绚丽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培养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歌曲的二声部合唱以及引导学生对歌曲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一)欣赏舞蹈《雀之灵》录像片段(二)提问:你认识录像中的舞蹈家吗?她是哪个民族的?舞蹈的舞名是什么?哪个民族的?白族和傣族都位于咱们国家哪个方位?(三)导入课题《西南风情》二、欣赏: - 10 -(一)简介侗族大歌。

(略)(二)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三)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探讨歌曲表现的内容。

侗族的歌手们的声音高昂明亮,自然朴素;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歌曲表达了夏日来临、蝉声争鸣的欢跃气氛。

)三、歌曲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一)欣赏汤灿演唱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片段思考:1、歌词有何特点?(衬词啊哩哩,大量使用彝族特有的衬词“啊哩哩”,使得歌曲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而富有情趣。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造成了怎样的效果?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十六分音符的多次运用使得歌曲节奏密集,富有弹性;旋律高低起伏形成对比,两者使得歌曲更为生动,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族人民赶圩归来时欢乐,幸福的心情。

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天性。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会使欣赏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更多地感受音乐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发声练习: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首歌的哪一句最好听,而且最好唱?2、生:啊哩哩。

3、师: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把这一句好好练练吧。

歌曲的后两句: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 - 11 -啊哩哩并提出4、教师分别给男女生做示范,要求:声音唱歌要有哈欠,多运用假声,位置要唱在上腭的上方,不能让声音掉下来意图:发声练习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单独找一条发一个环节,学生可能会提不声练习来练的话,应尽量把在音乐课堂中,起兴趣,发声练习悄悄地编织到歌曲的某让学生饶有兴趣一句的教学中去,同时又练地完成枯燥的发声训练,这样就可以较好地熟了这个乐句,解决音乐课中技能与审美相矛盾的问题。

、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三)完成一声带领学生演唱第一第二句,1、2 54 2 部教学。

加强2 6 5 6 处的训练。

、二声部教学:2、、唱熟第二声部的乐谱及歌词A (横向)1232 3 1232 3 |2 4 3 6 12 22 |,强调这一小节的训练2 43 6 12 2 2|、两声部轮唱对比: B 一声部0 3565 6 | 0 0 3565 6 | 0 二声部 3 |1232 00 0 03 | 1232 6 54 6 2 2 5一声部 2 | 0 0 0 | 0 2 0二声部| 0 0 0 3 6 12 2 2 4 |C、两声部合唱意图:A练习为第二声部的横向练习,易于掌握偏音“4”的音准。

B练习为加强两声部在合唱时音准的稳定所作的纵向对比练习。

如在最后合成时还是不 - 12 -够顺利的话,可以再进行A、B练习反复的训练。

另依照各个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差异,也可以让教师代唱二声部,重点集中在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7、思考:谈一谈二声部加入以后歌曲的音响效果有了怎样的变化?(四)、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1、第一第二句的处理:第一句2161 66 33 3·5 |2161 66 33 3 的 |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强调“3”音。

第二句按强弱规律演唱2、第三第四句对比:歌曲高潮处的每个“啊哩哩”处渐强,并强调第三个字“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处作弱处理,最后在上扬的“6”音的“哩”做突强处理。

连音与断音:啊哩哩啊哩哩(连音)赶圩归来啊哩哩(断音),要求咬字清晰富有颗粒性3、速度的变化:第四段的第一二乐句作稍慢处理,后两句回原速。

4、完整演唱歌曲。

意图:这首歌唱同样的曲调要反复四次,不免显得单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力求表现得更为动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也增加了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接触了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作品,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 - 13 -来说这还只是杯水车薪,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更深入地通过音乐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播放乐曲《渔歌》结束本课,使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还能感受浓郁的西南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