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

学生自我意识测查分析报告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对于处在青年期的高中学生而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的发展,是其个性趋向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否有着健康的自我形象和渐趋成熟的自我意识,对高中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情况,引导并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我们对我校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自我意识的问卷测查。

测查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即要求学生在“现实的我”和“我的人生”两个项目中,根据自己的意见,对项目中的各个子项目进行“a—g”7个等级的评定。

然后根据每个等级的分值(“a—g”所对应的分值依次为7-1分)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分,最后算出总的平均分,以此了解并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情况。

参加此次测查的学生共200人,收回有效问卷200份。

测查统计结果如下:
现实自我
我的人生
经统计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现实自我”项目中,学生得分平均值为5.034分。

由此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现实自我”的评价倾向于积极的一端。

从“我的人生”项目
来看,学生“我的人生”项目的平均值为5.516,由此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热情与追求。

但是,具体从子项目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在“安定—焦躁”(4.98)“充实—空虚”(4.98)“健壮—衰弱”(4.86)“有力—无力”(4.78)方面上偏向消极的一端。

分析其可能原因,我们认为,课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可能是造成学生身心焦躁、衰弱、无力感,以及生活空虚感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从“勤勉—懒惰”(4.42)上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显得不够勤勉,还需继续努力。

将“现实自我”与“我的人生”进行对比,我们同时发现,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着积极向上的评价,且评价比“现实自我”更倾向于积极的一端,可见,大多数学生内心中有着一个更为积极向上的理想的自我。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出现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往往存在一定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促使个人不断完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综观本次测查结果,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积极的、向上的。

但由于高中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稳定,因而学校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或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良好自我。

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自我意识,我们有以下措施:
1、教给学生有关自我意识的知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有关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品质等有比较科学、明确的认识。

例如,向学生介绍诸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尊与自卑”等概念,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自我意识进行比较和反省。

2、帮助学生了解现实自我。

现在是将来的基础,现实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

积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例如,定期让学生进行自评以及同学间的互评,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从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再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及各种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成果中认识自我,从自我反省中认识自我等等,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系统、确定的自我概念。

3、帮助学生树立理想自我。

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认识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意识到自身肩上的责任,从而使其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从而使其能根据自身实际的知识程度、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来确立理想的目标。

4、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统一。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出现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对于自我意识正迅速发展成熟的高中学生来说,这种差异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它是动力,正是这种差距促使个人不断完善现实自我,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但另一方面,对于自我意识发展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这种差距往往造成强大的内心冲突,引起心理的不适应感,带来心理困惑甚至影响自我意识发展。

因而我们将注重引导学生对现实自我,以及理想自我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衡量和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适时合理调整理想自我,帮助学生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促使学生形成稳定、清晰、合理的自我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