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从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产生发展而来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又可以把自我意识看作精神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

但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便有了相当大的独立性。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

自我概念只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都涵盖于自我的范畴之内。

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和国内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自我(self)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下文的一些相关理论阐述中,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

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自我意识内部各要素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但在对待自我意识包含哪些结构元素方面却不尽相同。

詹姆斯提出的是一个“扩大的自我”。

这个“扩大的自我”包括所有能用“我的”来称呼的事物,如我的学习、我的身体等。

这个自我还可以区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和纯粹的我四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组成部分。

“物质我”的核心是对身体的自觉,衣服在其次;“社会我”是对他人印象中的自己的认识;“精神我”则是自己的意识状态、心理倾向和能力的认识。

奥尔波特(G.W.Allport)提出了一个叫做“统我”的概念,用来表示自我意识结构特征。

他认为“统我”有七个特征;(1)躯体感觉;(2)自我认定或超越时限的连续性;(3)自我提高;(4)自我延伸;(5)理性的过程;(6)自我想象;(7)力求自我统一。

奥尔波特这里的“自我延伸”相当于詹姆斯的“扩大的自我”。

虽然奥尔波特对自我结构的组成元素的辨认不同于詹姆斯,但他对这些元素之间辩证关系的看法与詹姆斯相当一致。

弗洛伊德(S.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深入探讨了自我结构①。

他把自我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关于其详细内容我们在人格理论中将做详细介绍)。

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如罗杰斯(C.R.Rogers)将自我区分为: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并且认为这三者之间应当保持一致,至少应该接近。

如果这三者差距太大的话,个体的自我会因适应不良而面临分裂的危险。

西方对自我意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还有很多,但以上述几种观点最为典型。

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论证了自我意识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心理结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各构成元素的特点。

在我国,心理学者们对于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上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持两分法的学者认为,意识和自我意识作为人的主观活动的高级形式,深刻地体现着人类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这样一个本质属性。

所以,自我意识也必然包含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

亦即人的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和自我意向(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等)两个辩证统一的大方面。

持三分法的学者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所构成的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

知即指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情即指自我情感,包括自我感觉、自我体验等;意即指自我意向,包括自我控制、自我掌握等等。

事实上,三分法是将二分法中自我认识中囊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分化出来,构成三分法中的自我情感部分。

这种划分方法较二分法而言,要更加明晰。

持四分法的学者认为,自我意识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一方面逐渐扩大、分化和丰富,另一方面逐渐概括化、整体化和统一化。

他们认为自我意识的构成形式包括如下四个方面:自我存在、自我地位、自我的双重性以及自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综上所述,对自我意识结构划分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

但目前的许多调查研究中,人们多以“三分法”来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即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部分。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①[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二是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1.生理(物质)自我。

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

有时候人们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联系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财产等)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表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或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2.社会自我。

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或自卑。

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可等。

3.心理自我。

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

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或是观念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它是自我状况和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①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应,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的反应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应,但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

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

在非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是基于焦虑或者是非理性认识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以及社会环境要求之间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攻击、自卑、依赖或逃避、退却等脱离现实的消极心理倾向。

这些心理倾向如果用于指导现实生活或社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迷惑和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四、自我意识的特点① [美]霍妮著,《自我的挣扎》,108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自我意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其特殊之处:首先,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是社会意识内化于个体头脑之中的结果。

从米德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活于不同的社会意识环境中的人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知。

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个体,其自我意识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一定社会意识的烙印。

如果一个人从小脱离社会,没有社会化的过程,他就不会产生自我意识。

例如狼孩、熊孩等,他们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意识环境的熏陶,只能称之为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其次,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

自我意识为人类所独有,使人类能够将自己与客观世界区分开来。

人类一旦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认识,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同时,个体还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对自己的能力和其他有关方面做出正确的估计,从而支配自己投入到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去。

再次,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而每个人在事物的认知水平、体验能力以及行为调控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必然呈现一种独特性。

五、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