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


★胆囊 伤寒杆菌由血道侵入胆囊,即在 胆汁中繁殖,并不断排入肠中。伤寒病 人在临床上虽已痊愈,但细菌在胆道中 尚可继续生存,故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带 菌者,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四、并发症 1、肠出血和肠穿孔 溃疡较深,血管遭受破坏,可引起出血, 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当溃疡穿过肌层, 则容易发生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28
临床上,本病可出现发热、头痛、乏 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和白细胞增 高,阵发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 排便次数频繁等一系列症状。 急性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周~2周,在 适当治疗下大多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痢疾。 (二)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本型的特征为起病急骤。肠病变和症 状常不明显,但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 状,多见于2岁~7岁儿童。
2019/3/25 12
2019/3/25
13
2019/3/25
14
2019/3/25
边图 缘中 稍可 肠隆 见 伤 的起 三 寒 长, 个 溃 轴溃 椭 疡 平疡 圆 期 行的 形 长溃 轴疡 与,
15
溃疡愈合期 第4周,溃疡底部的坏死物完 全脱落,并从底部长出肉芽组织,逐渐将溃 疡填平,表面的粘膜再生而使溃疡完全愈合。 (二)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回肠下段的淋巴结显著肿大、 充血、质软。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充满巨 噬细胞,并有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 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主要病变为结肠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临床症状有发热、 腹痛、里急后重和频繁排粘液脓性便或 脓血性便。
2019/3/25
21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体 痢疾杆菌,革兰染色阴性的短 杆菌。 传染源 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染。 二、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对粘膜上皮细胞的侵袭力是 致病的主要因素。 细菌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也是致病的 一个因素。
2019/3/25 23
病变部位
乙状结肠和直肠
水样便 黏液脓血便
卡它性炎 假膜性炎
地图状溃疡
愈合
2019/3/25
24
细菌性痢疾
2019/3/25
结肠粘膜表层坏死并有白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
25
2019/3/25
结 肠 粘 膜细 表菌 面性 有痢 假疾 膜 形 成
26
2019/3/25Βιβλιοθήκη 272019/3/25
2019/3/25 3
2019/3/25
伤寒肉芽肿模式图
4
2019/3/25
5
2019/3/25
6
2019/3/25
7
(一)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之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的 改变最明显。病变可分为四期,每期约1周。 髓样肿胀期 在患病的第1周,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 结和孤立淋巴结增生肿胀,凸出粘膜表面,呈 灰白色,质软,外形呈脑回状。镜下见上述淋 巴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胞浆丰富,染 色较浅,核圆,常偏在一侧。巨噬细胞具有很 强的吞噬能力,胞浆内吞噬有红细胞、淋巴细 胞、细胞碎屑及伤寒杆菌等,称为伤寒细胞。 这些细胞常聚集成堆,形成伤寒性肉芽肿,为 伤寒病变特点之一。
2019/3/25 22
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大肠, 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根据肠道炎症 特征,全身变化和临床经过的不同,菌痢 分为以下三种: (一)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变初期呈急性卡他性炎,进一步发展为 本病特征性的假膜性炎。表现为粘膜表层 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与坏死组 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形成 假膜。假膜可以脱落,形成浅表性溃疡。
2019/3/25 8
2019/3/25
图 中 结可 伤 及见 寒 孤肿 髓 立胀 样 淋的 肿 巴集 胀 小合 期 结淋 巴 小
9
2019/3/25
10
2019/3/25
11
坏死期 第2周,髓样肿胀的淋巴结和 覆盖在其表面的肠粘膜发生坏死,呈灰 污色。坏死部分凹陷,其周围的淋巴组 织略高凸,故呈脐状。镜下见坏死组织 呈一片染成红色无结构的物质。 溃疡形成期 第3周,坏死组织逐渐脱 落形成溃疡。典型的伤寒溃疡为椭圆形 或小圆形,溃疡的长轴与肠的长轴互相 平行。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严重者 可达浆膜,甚至引起穿孔。
2019/3/25 17
(三)其他器官的病理变化 心肌和肾脏 都可发生细胞肿胀。由于 细菌毒素对心肌的影响或使迷走神经 兴奋性增高而引起重脉、缓脉。 皮肤和肌肉 表皮下毛细血管内的细菌 栓塞可形成玫瑰疹。腹直肌及大腿内 收肌可发生凝固性坏死,临床上可出 现肌痛及皮肤感觉过敏。
2019/3/25
18
2019/3/25
2
二、致病机理 伤寒杆菌侵入人体后,如菌量多, 未被胃液杀死,则到达小肠侵入肠壁淋 巴组织。并沿淋巴管扩散到肠系膜淋巴 结,在淋巴组织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 其中繁殖。同时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液造 成菌血症和毒血症,从而引起全身许多 组织和脏器发生病理变化。 三、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 生性炎症。
2019/3/25
16
脾脏 肿大3倍~4倍,包膜紧张。切面 呈暗红色,质甚软,脾小结结构不清。 镜下见巨噬细胞弥漫增生,并可有伤寒 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肝脏 肿大,肝细胞呈混浊肿胀或脂肪变, 肝窦内充满巨噬细胞,可有伤寒肉芽肿 和灶状坏死形成。 骨髓 亦有伤寒性肉芽肿及灶性坏死。血 液中粒细胞减少,可能是骨髓中巨噬细 胞的挤压作用及受细菌毒素的抑制所致。
第二节


伤寒(typhoid fever)是伤寒杆菌引 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特点是全身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 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临床症 状有高热、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 减少等。痊愈后患者可获得对本病的持久性 免疫。
2019/3/25
1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体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革兰 染色阴性。菌体(O)抗原,鞭毛(H)抗 原和表面(Vi)抗原,使人体产生相应 抗体。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就是测 定O和H抗体的效价来辅助诊断。 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染。
2019/3/25
19
2、支气管肺炎 以小儿多见,常因抵抗力下降,继 发肺炎球菌或其他呼吸道细菌感染所致。 五、结局 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伤寒一般经 过4周~5周就可痊愈,病后可获得较强 的免疫力。自从使用抗生素治疗伤寒以后, 病程显著缩短,临床症状也大为减轻,但 复发率也有一定增加。
2019/3/25 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