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常见传染病

病理学常见传染病

1、急性细菌性痢疾 • 急性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 溃疡:康皮、大小不一、浅表 • 愈合:肉芽组织、上皮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急性卡他性炎
假膜性炎
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
灰白 暗红 灰绿
假膜 纤维素性渗出 表层坏死伴中粒渗出
片状脱落
2、慢性细菌性痢疾
第十五章 常见传染病 肖凤
2019年10月31日
• 分类
• 1、病毒性传染病: 乙脑、森林脑炎、脊髓灰质 炎、出血热、流感、狂犬病、麻疹、爱滋病、 EHF、SARS
• 2、立克次体传染病
• 3、细菌性传染病: 流脑、伤寒、菌痢、结核、 白喉、炭疽、麻风、霍乱、鼠疫、淋病
• 4、螺旋体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梅毒
坏死脱落,隆起,高低 不平。 溃疡长径与肠长轴平行。
出血、穿孔
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
穿孔、出血
愈合期(4W)
肉芽组织新生,填充溃疡,上皮覆盖。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概述
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以 大量 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夏秋季 多见。
临床特点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普遍易感,儿童多发
左叶脓肿 →纵隔脓肿、心包脓肿 →腹腔阿米巴脓肿
•>2月 •来自急性、福氏多见 •新旧病灶 • 病理特点
慢性溃疡 慢性炎细胞浸润 肠狭窄:瘢痕、增厚
慢性溃疡
边缘不整齐,底部不平,较多肉芽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7岁儿童多见 •毒力弱的福氏、宋内氏 •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肠病变较轻
病变
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1. 急性细菌性痢疾:早期呈急性浆液或粘液 性卡他性炎 →→ 假膜性肠炎 →→ 化脓、 表浅溃疡。
病理变化
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 急性增生性炎症 巨噬细胞 伤寒细胞 伤寒小结 无中性粒细胞
肠道病变
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髓样肿胀期(1W)
大体
肿胀,凸出,灰红,质软,脑回状
髓样肿胀期(1W)
镜下
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伤寒小结形成
坏死期(2W) 大体
灰白、黄绿色或暗绿色
髓样肿胀 坏死溃疡
溃疡期(3W) 肉眼
1.起病缓慢,无发热,症状轻。 2.大便稀薄,粘液果酱样,特腥臭,粪检
滋养体。 3.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病原体
阿米巴原虫
包囊体
小 滋养体

传染型 致病型
抗胃酸 伪足侵入
滋养体
包囊体
主要致病机理
丝状伪足 钻入、破坏、吞噬降 组

坏织
宿主组织
滋 接触溶解 凝集素、穿孔素、

半胱氨酸酶
溶 解
体 分泌肠毒素 引起粘膜损伤 死 液
溶组织酶 肠壁组织溶解破坏

免疫抑制与逃避 凝集素、半胱
氨酸酶
肠道的病理变化(肠阿米巴病)
部位 病变性质 病变分型
盲肠、升结肠 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 伴组织溶解液化的坏死性炎
急性期病变和慢性期病变
急性期病变
大体
• 粘膜表面: 点状坏死(灰黄、针头大小) 烧瓶状溃疡(潜行性溃疡) 坏死脱落
• 溃疡间粘膜:反应轻微或大致正常
2.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2-7岁儿童多见,起病 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发生中毒性休 克和呼吸衰竭。
3.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二个月,腹痛、 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粘液便或少 量脓血,可急性发作。
寄生虫病
阿米巴病 Amoeb概述
寄生虫作为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
2、关节炎-皮炎综合症
伤寒
概述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持续高热 相对缓脉 精神低落 血象不高 肝脾肿大 玫瑰疹 消化道症状
临床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原体:伤寒杆菌(沙门氏菌 属)。
2. 传染源:伤寒病人或带菌者。 传染途径:消化道。 粪-口途径:病菌污染食物、水 源,水和食物 污染是暴发流行 的主要原因。 苍蝇可为传播媒介
• 5、真菌性传染病
• 6、寄生虫病:阿米巴、血吸虫、黑热病、疟疾、 钩虫、丝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囊虫、包虫
淋病
Gonorrhea
一、概念: 由淋球菌通过性传播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淋球菌通过性交感染泌尿生殖道粘膜。
三、病理变化 泌尿生殖道粘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
四、临床病理联系 1、泌尿生殖道脓性渗出及其它炎性表现。
并发症: 肠穿孔 肠出血
慢性期病变
主要病变特点 • 病变新旧混杂,坏死、溃疡、肉芽组织及瘢痕
组织同时并存。 • 肉芽增生过多→局限包块→阿米巴肿 • 肠壁纤维增生,增厚→狭窄→肠梗阻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最常见 最严重的并发症 阿米巴肺脓肿 阿米巴脑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
大体
(1)肝右叶,单个或多个 (2)果酱样物(棕红色):液化性坏死物质
寄生虫的致病机理: 1、夺取营养:营养不良和贫血 2、机械性损伤:增生、梗阻 3、毒性作用:嗜酸性脓肿和肉芽肿 4、免疫性损伤。
阿米巴病
Amoebiasis
概述
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病变特点:结肠伴组织溶解液化的坏死性炎 阿米巴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肠外阿米巴:肝、肺、脑。
临床特点
及陈旧性血液混合 (3)破棉絮状外观:脓腔壁上附有未彻底液
化坏死的结缔组织,血管、胆管。
镜下
(1)脓液为无结构的坏死液化物质 (2)脓肿壁可见未彻底液化的组织,有少量炎细胞浸
润,可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裹 (3)边缘的组织内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
并发症 右叶脓肿 →隔下脓肿、脓胸、肺脓肿 肝支气管瘘、胸膜支气管瘘
急性肠阿米巴
烧瓶状溃疡 溃疡间粘膜正常
镜下
• 溃疡呈潜行性 •边缘和底部炎性反应轻 •交界处及小静脉内可见滋养体 •滋养体的形态
溃疡呈潜行性
淡红色无结构的液化坏死灶
潜行性 滋养体
坏死组织与正常交界可见滋养体 底部炎性反应轻
滋养体
圆形,比巨噬细胞大,核小,略嗜硷,周围溶解
结局:
痊愈 肠穿孔 慢性化
病原体
福氏
痢疾杆菌 宋内氏 鲍氏 志贺氏
G-,短杆状,产生内毒素 志贺氏菌还产生 外毒素
致病力强
传染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患者及带菌者 粪—口 普遍易感
发病机理
胃酸 痢疾杆菌→正常菌群拮抗 →乙状结肠、直肠
SIgA →内毒素→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及全身中毒反应
菌痢的临床类型及病变
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