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导入:人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一个既定的目标。

目标就像上帝之手一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目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自觉自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高考为例)。

因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及特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一致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2)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政治倾向B、规定了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亲王贵胄接受教育,平民所受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为官,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

倡导儒学,儒学为主流。

《管子》帝王之术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

洋务运动:西学中用,维持清政府饿统治。

五四文化运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唤起国人的觉悟。

中国现代: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教育目的的确定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明白教育是什么才能定出合理正确的教育目的。

从小处考虑,这也是学生日后教学中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讨论:教育是什么?大家所认为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怎样的?可以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几个方面讨论。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既有对整个教育活动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特点),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的规定性(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所决定)。

具体体现: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2、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社会倾向、基本要求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4、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学生能力技能、道德品质(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1、通过价值的方式: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观)2、通过标准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标准——调节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

3、通过目标的方式:教育目的的实现会是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中、长期目标。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就对象而言:1、教育工作者:a教育观念:对学生价值倾向的培养。

b教育行为:敬业状态、责任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式2、受教育者:a外部调控:外界根据教育目的所含的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入预定的中去。

b自我控制:自己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意义和要求时,主动发展和规划自己。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和评价价值观纷乱,彼此之间的矛盾会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它们会对教育活动、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产生影响和干扰。

例:片面追求升学率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按作用特点份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所要达到的目的,内容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构建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这类教育目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

例:人文素养的培养2、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这类教育目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用性。

例:英语、学前技能、试讲等讨论:在大学这一阶段,教育目标是偏重哪一个?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守望象牙塔和走出象牙塔。

兼职问题3、这两种教育目标有所区别,各有各的侧重点。

前者是心有所属(内涵),后者是身有所属(外在)。

在实践中这两种教育目标要相统一,不可偏废其一。

缺少功用性,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如何运作。

缺少价值性,或以功用性至上,人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社会也会不和谐。

例:目前教育中功利性,以分数至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即使是有兴趣特长的培养,也有很强的功利性。

讨论:小中学里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通常不是他给学生教了多么多得知识,而是他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人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好老师”是怎样的?Good love makes you see the whole world from one person , while bad love makes you abandon the world for one person.(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按要求特点分1、终极性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特点:发展终结性、宏观性、指导性2、发展性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特点:发展持续性、具体性、直接评价性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万丈高楼始于地基。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将大学阶段的学习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里就存有终极性与发展性的目标。

如大学结束时,我的终极目标是……那么在每一学期就会有发展性目的……(学业、能力、情感等)3、两者之间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性依据,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指导思想。

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必经路线和具体策略。

在实践中要相统一,不可偏废其一。

同时,不可不分教育阶段、不分具体年龄阶段地用终极性目的作为直接性目的。

所谓“欲速则不达”,要从实际出发。

幼儿阅读的学习、英语的学习。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按实际被重视的程度1、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2、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它主要有两类:(1)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

陈鹤琴的“活教育”: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2)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和观念而存在——会对正式教育目的的实现带来极大的困扰,左右实际教育的方向,会成为有些学校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前后者是彼此的来源,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有时带有矛盾性。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两者相互影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目前,高考政策下的不一致性。

关于高考的看法。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按体现范围分1、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教育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内在教育目的比较具体、微观,切近具体的实际教育活动,直接关乎到具体教育活动的效果和评价问题。

(书P63小字)2、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得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人的普遍原则要求。

外在教育目的比较宏观、抽象,不切近实际教育活动,它是一种方向,不是教育活动所能直接达到的目标。

3、杜威: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杜威根据他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两层含义: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要克服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分离,抨击“生活预备说”,克服学校与儿童生活的脱离)提出“教育无目的说”。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这就是他得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

所谓“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

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

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他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前者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是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的目的。

(书P65小字)杜威的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儿童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儿童被塑造成没有个性灵魂的人,没有自由个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合理的。

对于儿童来说,要发挥他的天性,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