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程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403Z2
一、学科简介
体育工程学( Sports 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发展中的以体育为核心的多种工程学加入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生物工程与生物力学、检测与控制技术等多学科边缘交叉领域。
近十年来,体育工程学蓬勃发展,已渗透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之中。
从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的发展来看,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程技术与体育运动学相结合,开发、设计、制造体育器材,应用工效学,评定体育器材性能,优化器材设计,使人与运动器材得到最佳的配合。
体育工程学的主要特征是体育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交叉,又有别于各专门的工程学科。
运动工效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人体的解剖、生理及心理特征、能力及限制与人体运动的关系,然后将结果应用于运动器材、运动装备、运动环境等的设计与开发上,以配合与优化人的运动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运动工效学需要体育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医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协作,这也是该学科的特色和创新所在。
体育运动是运动参于人员和运动装备(衣、鞋、帽等)、运动器材(自行车、帆船等)、周围物理环境(运动现场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等)和人员环境(运动现场队友、对手、观众、裁判等)的相互关系。
研究这种相互关系以获得最优的运动成绩或健身效果是运动工效学的具体内容。
运动工效学的研究方向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它的理论与应用能够帮助提高运动参于人员的运动能力、创造佳绩与减少运动损伤,有利于群众健身运动中的合理使用运动器具,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最终提高全民健身效果。
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可到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和运动队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体育工程学科领域,既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解决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学风端正、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勤奋学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养成独立思考、
科学严谨、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体育学、工程学、医学三者边缘交叉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拓展和加深知识面,具有体育工程设计、研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具有专项力量训练与技战术分析的能力。
能胜任体育产品设计制造、体育信息技术、运动训练监控等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够熟练第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话。
(五)掌握基本的健身理论和方法,拥有自我锻炼与保健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研究方向
1. 运动工效学
运动工效学应用工程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设计、改良与评价运动器材、装备与环境。
以提高运动成绩、增强运动健身效果、减少运动损伤为目的,实现人机优化,使运动安全、健康和舒适。
2. 运动器材及装备的研发
以提高专业运动员和普通大众的运动水平及健康状况为目的,研发创新型运动器材及装备:包括运动健身器材、运动竟技器材、运动玩具和运动康复器材等,有针对性地研发提高运动技能及健康水平的创新型运动装备。
另外,高速、高精度、三维、无线智能化运动测量及研究设备的研发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3. 体育信息技术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体育的经济、社会功能和提升了体育的竞技水平。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运动技战术的诊断与分析:①多媒体交互式技战术数据采集,②技战术数据挖掘优化与运用,③技战术知识库的构建与管理,④技战术智能分析系统,⑤技战术决策支持系统;(2)体育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3)运动训练机能监控与评价等。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为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六、课程教学安排
略
七、培养方式
(一)采取以导师为主,教研室及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三)采用的教材,应反映本专业国内外的现代先进水平。
由系(院)负责选定有能力的教师为研究生上课。
(四)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
(五)为扩大研究生知识面,应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
八、培养环节
(一)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二)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三)社会实践活动。
(四)学术报告。
(五)发表学术论文。
(六)论文预答辩和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
九、考核与毕业资格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束应按时进行考核。
(二) 在第三学期第八周左右,教研室应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具体实施按《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的暂行规定》执行。
(三)申请两年毕业的学生,须在第四学期学位论文预答辩前提交申请材料,方能参加该学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四)按要求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培养环节,考核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十、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学生在第二学期6月底确定论文课题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
一年。
学位论文答辩,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
十一、学位授予
全部培养环节完成后,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教育学或理学硕士学位。
十二、本培养方案适用于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的港澳台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
(一)港澳台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免修“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港澳台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免修培养环节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做中期考核。
(三)留学研究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外语”为“汉语”。
(四)港澳台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的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