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学校名称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14060专业名称社会体育专业代码 660303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1.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前景2.专业现状3.存在问题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四、专业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实效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科学化管理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6.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五、绩效考核指标六、专业建设进度、建设经费预算七、保障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社会体育专业服务行业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精神,结合《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闽政〔2011〕47 号)、(闽政[2011]1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文件精神,特制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1.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前景福建省体育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全省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9年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4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3%,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1]19号)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举措。
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广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普及群众体育健身,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多方参与、层次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各地可以多种形式设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构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促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健身产业发展。
依托知名本土健身企业,发展面向全国的健身俱乐部,形成辐射全国的品牌效应。
培育繁荣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积极引进健康趣味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努力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福建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体育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同时也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1)《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为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机遇。
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空间,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条例的出台,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健身活动,保障公民个人的健身权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方面,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组织公众从日常工作中抽出部分时间投身全民健身运动。
在管理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明确管理责任,扩大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范围,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在安全方面,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监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确保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安全。
(2)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实施与完善,推动着体育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为体育高职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引导体育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直接与职业活动需要和就业需要相结合,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服务,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为推动体育高职教育走向市场和社会奠定了基础。
2.专业现状社会体育专业2005年批准设立,2006年开始招生。
07级、08级为两年制;09级开始改为三年制,现有在校生169人,2011年计划招生90人,实际报到65人,报到率72.2%。
社会体育专业分为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两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专任教师32人,专业带头人1人,专业骨干教师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21.9%,中级职称教师8人,硕士学历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5%。
社会体育专业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的特点。
多年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健身俱乐部教练、体育培训机构教练、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组织指导等岗位工作,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课程设置结构比较合理。
依托体育行业,通过专业调研,逐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内外基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资格考证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以适应体育市场发展需求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就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实践,积极为社会服务。
目前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编写校本教材6部。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存在问题(1)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多功能的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还比较欠缺。
(2)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3)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不能完全满足培养本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教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与企业(行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以“教育教学为核心,后勤服务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先导,以科学管理为主线,以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办学思路,按照“尚德、尚勇、尚能”的校训要求,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服务全民健身的“志愿者”,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创业者”。
建设一个教学条件优良,课程体系完善,符合高职专业建设规律的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强的服务企业(行业)发展能力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1)专业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福建省确定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力争将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按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建设工作。
加大社会体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聘任(聘用)具有体育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使专业建设紧跟体育产业发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与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提升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建设,全面带动我院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2)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体育发展要求,能在经营性休闲健身场所和大众体育活动中从事体育健身教学指导、科学健身咨询、体育健身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具体目标(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校企对接的推进力度,以体育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体育企业(行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企业优秀文化的高度融合,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生产要素高度一致的“双主体”共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系统培养途径,进行系统化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指导体系建设.(2)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重新设计职业技能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
探索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化的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模式。
实施拓展教学资源建设工程,落实“三进入”举措,不断拓展教学资源,进行专业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制定、完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升级改造,进行相关实验室建设,进行“教学做一体”“厂中校”、“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定、完善符合体育高职教育规律的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通过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我院现有教学资源,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模式。
(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进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就业与创业跟踪平台建设,加大订单班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进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建设,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6)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骨干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
合理安排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
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