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

Page 25
会议场景不仅承担着情节进展的组织功能,而且担负起主导性的话语 功能,给方针政策的声音提供充分的空间,以此来提挈和统摄整个作 品。 农民语言的大量运用不仅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而且营造出传统乡土的
“现实情景”。
体制性语言最恰当的言说者自然就是“干部”,言说体制性语言最适 当的场合自然就是会议。
Page
3
运农 动村 合 作 化
Page
4
周立波 (1908—1979),原名周绍
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 村生活的圣手。
主要作品: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工业建设为 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农 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 乡巨变》,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 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等。
31
Page
32
Page
33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Page 18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Page
30
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 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1942 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 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 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 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 作根据地。
Page
Page
19
Page
20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北),再到城市(北京),最后又回到农村(湖南益阳)的一个漫长过程。 他既是左联作家,又是延安作家;既是最早写农村土改的作家之一(《暴风 骤雨》),又是新中国最早写大工业建设的作家之一(《铁水奔流》),最 后以写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再次,他除了小说创作,还是学者。
Page 28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 学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 亦土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 件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 农民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12
山药蛋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 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 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 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Page 11
3、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 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进人 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Page
Page
24
“想把农业合作化的整个过程编织在书里”(周立波: 《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人民文学》1958年第 7期。 “编织”的主要方式就是开会。 开会体现出“上面”的精神由县、乡、村、户层层贯彻实 施的过程。
会议场景对整个作品的进展却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正篇:盛佑亭、陈先晋、盛佳秀的入社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这三个家庭的入社都出现了有关的会议场景。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Page
1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1、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
鲁迅式的启蒙与忧患:《闰土》《祝福》《阿 Q正传》 沈从文式的诗意想象:《贵生》《丈夫》《边 城》
Page
2
2、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 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 等。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 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Page
29
赵树理的生平
(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小名得 意,笔名野小、吴戴 等。排行老二,上有 姐姐,下有三个妹妹, 作为赵家第三代唯一 的男孩,深受全家人 溺爱。 山西沁水县尉迟村 (因尉迟恭而得名) 人。出生于贫民家庭。 因家贫,少时即参加 农业劳动。从小喜爱 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Page
22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情节的开展是周立波展开作 品的基本布局。 《山乡巨变》的第一章“入乡”:邓秀梅 “外来者”的形象 如《禾场上》中的邓部长、《下放的一夜》中的干部、 《张满贞》中的张满贞等,他们都是在党的指派下走入乡 村的干部,肩负着“工作”的使命,代表“上级”来到乡 村,正是他们的介入,打破了乡村往日宁静的生活,打破 了乡民几千年承传下来的旧有生活秩序,在广大农村发起 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
Page 6
79 周 立 波 19 08
19 “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
Page 7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 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 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 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 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 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 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 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 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 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 鱼。 周立波《山乡巨变》
Page 23
《山乡巨变》:邓秀梅不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
同时也是小说叙述的一个主导视点,她的外来者 身份使小说在整体上采取了外在观照的方式。
邓秀梅的观点代表着“上面”的意图和政策的观
点,因此邓秀梅的意见和判断基本上是准确无误
的,作家也正是通过这种观点的传达和叙述方式
的采用,建构起中国乡村的现代性想象。
Page 8

《山乡巨变》中,作家是把一场政治运动放在 民间生活舞台上演出,回避了思想的深刻性,却 换得了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回避了人物矛 盾冲突的尖锐表达,却散淡地写出几个活灵活现 的农民性格。
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Page
9
“茶子花”流派,是以周立波为首,由包括柯蓝、 周健明、谢璞、未央、孙健忠、古华、叶蔚林、 谭谈、彭见明等36位作家(主要是湖南的作家)组 成的文艺流派
Page 13
Page
14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
1)地域特征: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
2)功利性写作:“文以载道”
3)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真实性
4)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Page
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Page 16
Page
17
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刘绍棠笔下 的运河两岸粗手粗脚的爹娘、韩映山笔下 性格纯朴的老一辈农民,都与孙犁笔下白 洋淀儿女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泥土 味,女有山石音。”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 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 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
Page
5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土地改 革运动为题材,曾与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 桑干河上》同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1951年), 但这部小说在学习民间方面并不成功,只是停留 在表面层次的地方色彩和方言土话上,与作品的 整体风格是脱节的。1955年,他举家迁移湖南家 乡落户,深入了解与研究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的 精神状态,也许是写自己家乡的缘故,《山乡巨 变》成功地显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个 性,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引人瞩目的。
Page
10
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 锻炼》
《锻炼锻炼》写于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高 潮期间,与农民血肉相连的赵树理不会不敏锐地 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这“天聋地哑”的前期。当 时的文艺界刚刚经过“反右运动”,表面上一片 莺歌燕舞,暗地里却一片心惊胆战,赵树理不可 能也不会被允许写出农村真实情况。所以《锻炼 锻炼》也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 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相关主题